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富有幽默感的父母会觉得教育过程是个享受,而拥有了幽默感,孩子会永远积极地感受与世界的关系。
一位母亲的感言:享受过程
背景小资料:
妈妈,34 岁,家庭教育硕士,现在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科研工作。
儿子,10岁,清华附小四年级学生。童真童趣盎然,热爱学习,性格良好。
说起儿子的早期教育,我们和儿子都觉得很享受,因为美好的“幽默感”贯穿了整个过程。
我认为幽默感是一个人身上众多优点的“结晶”,它包括了聪明、智慧、乐观、开朗、纳人悦己等等优良品质,它对于一个人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努力把幽默融入到生活中。
我先生是中文系“才子”,诗歌、散文、杂文、小小说均能写一篇发表一篇,因此颇受周围人的尊重,然而,他为人处事中体现出来的幽默风格比他的文采更具有团结力量,很多人特别喜欢听他说话、跟他说事儿,他走到哪里就能把欢笑带到哪里,我称赞他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大众情人”。其实先生并非样样出色,并非不遭遇挫折,但他总能把自己调整到幸福美好的人生状态,我觉得这是做人的智慧,如果自己的儿子能把爸爸身上的这个“宝贝”接下来,我相信他也将学会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俯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令人欣慰的是,儿子现在确实有明显的幽默倾向,而且还特看重自己的“幽默才华”。
2002年,儿子由河南老家转到北京上小学三年级,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老师和同学,要在这里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刚开始,他担心别的同学不跟自己玩。我们启发他说,你一定会交到新朋友的,想想以前为什么那么多同学爱跟你玩。他说:“女同学爱听我讲笑话,男同学爱与我做游戏。”第一天放学回来,他兴奋地说:“真是神速!今天才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三个新朋友。我跟后面的一个女同学讲了一个幽默故事,跟旁边的两个男同学玩武术,他们都挺喜欢我的。”一个星期以后,儿子就找到了“感觉”,总结说:“我发现了交朋友的秘密,男孩靠游戏,女孩靠幽默。”其实,儿子的总结很有道理,男孩子之间爱打打闹闹,动作幅度大,主要是“玩”在一起,女孩子比较文静,语言功能好,主要是“说”在一起。
儿子身上已经长出了“幽默细胞”,这真令人高兴!希望他继续把幽默性格发扬光大。
总结起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有三个关键词:呵护、栽培和扶正。
“呵护”——注意发现和保护孩子幽默的天性。
儿子2岁那年学会背唐诗了。一天,姥爷低着头择菜,儿子指着姥爷的头发说:“白毛浮绿水。”姥爷败顶,平时总想办法“遮丑”,现在被外孙用诗歌“揭短”了,也只能无奈地干笑——儿子的幽默感被慈祥的姥爷保护了。儿子由此“得寸进尺”,过两天又说姥爷的头发是“黄河入海流。”因为这一天,姥爷对着镜子把自己仅有的几根头发都梳到一个方向,可不是具有“黄河入海流”的气势吗?
“栽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平时,对于一些比较客观的科学知识,如果儿子不问,我们并不做积极的讲解,但我和先生很注意给孩子讲笑话和幽默故事。比如每晚睡觉前,先生都要给儿子现编一个“吹牛大王”的故事,把他逗得哈哈大笑,以至于儿子说梦话时还在“吹牛”:“我要吃大树………呵呵呵(笑)………能吃吗?”
“扶正”——使孩子的幽默感有品味。
不经过修剪的幽默感有时会变成讨好他人的品性,有的孩子还会发展为“人来疯”。因此,当儿子的幽默感发挥得好时,我们会用大笑、拥抱来肯定他,如果儿子的言行有时不妥当不健康,我们会把他拉到一边说句“悄悄话”,提醒他中止。
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富有幽默感的父母会觉得教育过程是个享受,而拥有了幽默感,孩子会如向日葵,心灵永远朝向世界阳光的一面。
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