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正文

 一个家庭的教育革命(8)
 2005年12月08日 10:23 《中国家长教子书》

  “因材施教”是各个时代教育学的响亮口号,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孩子的出路,那么因材施教就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

  早期教育的不同和自学能力的差异,自然会导致同龄孩子智力发育的不平衡,而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古往今来的所有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总是其中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因为它词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浅显,所以非常诱人而深得人心。

  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孩子的出路,因材施教就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因为最后孩子们总是被印在现行体制规定好的模子里。只有跳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使优秀孩子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跳级和早读既能为优秀学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齐头教学最致命的缺点是忽视了孩子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教学速度来对待同一年龄段的智力发育程度相当不同的孩子。每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所学的东西,优秀孩子也许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而且学得很好;而那些较差的孩子可能用满该阶段所规定的全部时间仍不能学好。如果硬是把他们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班级里,苦苦消磨宝贵的时间,对于优秀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对较差的孩子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和个体差异,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优秀个体从群体里分化出来率先向高层次发展,这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优秀的学生跳级和特别差的学生留级一样,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常现象。

  如果因材施教仅仅是用高难度的题目和所谓的发明创造、素质训练等等来消磨优秀生的宝贵时间,而没有引导他们向较高层次发展,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优秀生的优势无形之间被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本来这种智力优势可以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而这宝贵的时间又能为他们在今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优势,而这最后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或许有人会说,做大量难题、搞发明创造和素质训练可以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当然,我们无意否认这个事实。然而,由于这些都是在低水平上进行的,所以很少有质的提高,反而容易挫伤锐气。因为有的东西在低水平基础上显得很繁复,很难解决,进入高层次之后就变得很简单了,原先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东西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教学。为了使因材施教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措施,当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下个学年程度时,应该通过考试给予跳级,就像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差生给予留级一样,做到有规可循。

  早上学实际上是幼儿班阶段的跳级,这是所有跳级中最值得提倡的。孩子出生后由于早期教育的差异,3岁甚至2岁之后就已经开始有明显的智力发育差距。对于那些已经受过良好早教的孩子来说,只要稍稍适应一下学校的集体生活,就能正常上小学读书。因此,优秀孩子在3年幼儿班中跳级一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四五岁就可以直接读小学。

  千万别小看这一两年,小时候的1年等于以后的10年。这既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又争取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四个孩子有过早上学和跳级的经历。由于我们在孩子3岁之前的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因此孩子智力发育比较早。孩子们都没有进过幼儿班。只有老六天西进过一天学前班,因学校嫌她人小,不同意收她,只得被迫退出。我们临时决定让她读小学,后来居然在小学里读得非常好,还成了优秀生,9岁小学毕业时还得了瑞安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又跳了一级,直接进城关三中读初二。初中阶段仍然是优秀生,读了2年之后考入了苏州中学科少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跳级的具体操作取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进行了超前学习,才谈得上跳级。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纯粹依靠老师的辅导进行跳级,是不可以的。只要学习上不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主,就说明还不具备跳级的条件。

  轻轻松松成博士或者一路玩着成人才,那是自欺欺人的鬼话。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免不了有这种坎坷,那种曲折,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忘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关键字:家庭教育  教子成才  学习能力  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2,310,0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