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分数不等于好人生

  2013 年秋天,我们全家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行前,在我们刚和儿子提出移民想法时,他不同意,他说自己在国内语文是班里最高分,如果到了蒙特利尔,法语变成了语文,那他的语文就是最低分了。但是到了蒙特利尔第三天,他突然主动说很想留下来上学,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了他的这个改变。

  从Harry 在加拿大上学的第一天到现在,一个学年过去了。他也从小学六年级变成了初中一年级学生。从不会说任何一个法语单词,到现在已经可以比较流利地和别人用法语交流。他每天上学都是高高兴兴的,没有我们预想的在陌生语言环境下的巨大压力和不自信。

  在这里我们依然选择的是普通公立学校,周围依然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和私立学校。但是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认为高学历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实际上很多博士毕业生的工资也未必比大专生高多少,可能只是2 〜 倍的差距,而不像国内也许是10倍的差距。

  就业机会也不和学历高低或学校排名成正比,甚至大专生是更容易找到工作的,因为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已经能胜任大部分企业的需要。

  现有社会的收入体系和就业机会深刻影响着教育体系,影响和包容着父母们的选择。我们的宽松教育观念,不再是孤立的,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观念多元,互相尊重,没有必须如何如何做的压迫感。

  这里的课外班很丰富,不再以学到某些知识或拿到某些等级证书为主流。户外活动非常受重视,课间时间有充分保障,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大雪纷飞,孩子们都有充足的时间在户外玩耍和追逐。

  学校的任何一次考试都不排名,也不打听别人的成绩。我发现孩子最大的变化是,虽然他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仍旧觉得自己很好,变得比过去自信多了。他提到班上的同学,会告诉我谁谁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但是不会去刻意评价别人聪明与否。他开始觉得,随便评价人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

  各教育局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比较信息。每个地区教育局,都是靠这个地方居民的校税来维持,教育不好,房价就低,校税就少,教育局的日子就不好过。所以教育局都很努力,目标也很明确,争取进入正向循坏。他们不是靠血汗换来的业绩晋升,而是靠服务好本地居民来生存。

  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与设施,在同一个教育局内力求平等。我感觉公立学校的职责首先是培养好普通人,而私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出精英。

  在社会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孩子会有怎样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父母的态度。我虽然希望孩子较为轻松,可我自己毕竟是应试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还是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压力。

  比如在北京时,Harry 语文考了97 分,我脱口而出的问题是:“小学的考试多简单,这还得不了100 分?”他的身体协调能力不太好,有几次在平地上走路也会摔跤,有时我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是一个苛刻挑剔的母亲。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就开始调整心态,去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接受自己。

  教育永远都有新问题,有新焦虑,无论何时何地。但所有的问题与焦虑其实都是社会和父母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在学校,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就业现状的缩影;孩子较少的户外体育时间,是社会医疗机制(孩子在学校受伤谁承担医疗责任)、独生子女以及价值观的综合结果。在家里,孩子体会到的要求和苛责,是父母成长过程和心理模式的体现。选择东方还是西方,很多时候是在选择自己而不只是孩子的生存环境。能否允许孩子做好自己,是在和自我内心对话,而不仅仅是对孩子的陟罚臧否。

  本文由北京加博智业文化授权摘自《别人的教育》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教育方式考试分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