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多父母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需要一生不断学习。
学会做轻松的父母
现在,很多人感慨,做家长好难,好累,甚至有些人自称是“孩奴”。对此,专家称之为“普遍性的育儿焦虑”。专家分析称,这种焦虑有其客观原因如社会问题、环境变化等,但更多的是家长应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为时刻提防不良社会现象对孩子的影响,采取“堵”的方式,一回家就检查电视、电脑是否发热,甚至给孩子带上定位器,监控孩子的手机短信等。在“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补课,拼成绩,拼名校,由此产生家长普遍的育儿焦虑。
父母的焦虑情绪肯定会给家庭气氛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要想让孩子更轻松快乐,家长首先要放下焦虑的包袱,学会做轻松的父母。
做“听话”的父母
好的亲子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亲子之间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沟通。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会向父母说,而不是面对父母的询问采取“关门主义”,这就要求家长学会倾听,做“听话”的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一般家庭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往往是父母在告诉孩子什么事该怎么做。但当家长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如果是这种交流往往就是无效的。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扰告诉家长,最可能的原因是:家长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情感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而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使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孩子“做自己”的时期,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开始观察社会,渴望了解人生,所有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只有一个核心:我在社会的位置。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孩子社会性的引导。
做真实的父母
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最好,但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凝冰(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