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就开始流行。去年11月全国报告流脑48例,死亡5人;12月报117例,死亡9例。今年又添新情况,正赶上第二波甲流高发期。真怕流脑乘机“浑水摸鱼”,让人防不胜防。
流脑与甲流早期难区别
流脑与甲流虽然病原体不同,但它们都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都是以高热、头痛、咽喉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发病。单纯从症状难以区别。流脑感染分三阶段: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流脑的上感阶段,经常被误诊为感冒、季节性流感、咽喉炎等;你想,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发热和头痛明显,很像流脑上感症状;流脑及至败血症阶段,持续高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又像甲流的重危病例;而流脑的脑膜炎阶段,高热持续、神昏谵语、颈项强直等虽有特征,但极重症甲流也有的出现神经功能衰竭表现,不经定性检测,二者也难分辨。
流脑发病率低但比甲流病死率高
目前我国甲流病死率为0.065%,世界各国平均病死率约为1.24%(院士李连达在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上表示)。但流脑病死率,我国07年报告1198例死亡124例,病死率为10.3%;08年报告922例,死亡110例,病死率11.9%(年度疫情报告)。广西去年流脑发病率仅为10万分之0.012,但病死率却达到33%。更何况流脑后遗症发生率达10%~20%,表现为失明、耳聋、反应迟钝、智能损害等。可见,感染流脑的后果更凶险!我们绝不能让它浑水摸鱼。
掌握流脑与甲流鉴别要点
低龄小儿更应想到流脑 虽然甲流也多侵袭青少年,但婴幼儿较少;流脑多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2至6岁的儿童更易感染。
皮肤出血点、淤斑多见于流脑 皮肤、口腔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淤斑,压之不褪色。
剧烈头痛伴喷射状呕吐应考虑流脑 虽然甲流也有头痛,但脑膜炎的头痛更剧烈,且越来越重,伴有喷射状呕吐;甲流呕吐较少。
脖子僵硬是流脑的四大症状之一 医学叫颈项强直,系脑膜刺激征,即头不能向前,自行向后弯曲,不能枕高枕头。此症出现已不算早期。而流感一般并无此症状。
婴儿前卤饱满隆起是流脑特点 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腰穿检查脑脊液可确诊流脑 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增多,蛋白质显著增高,糖低,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细菌培养阳性或抗体阳性等。
如何严防流脑“浑水摸鱼”
适时接种流脑疫苗 6个月~2周岁的儿童,使用A群流脑疫苗初免两针,间隔3个月;2周岁、5周岁各加强一针A+C群流脑疫苗。推荐6~15周岁的孩子接种A+C群流脑疫苗。成人也可以自愿接种。
远离传染源 脑膜炎双球菌,常常寄生在健康人的鼻咽部,无症状称为带菌者。当病人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病菌就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呼吸带菌的飞沫,受到传染。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玩耍,更不要带孩子到发病的小孩家去串门,外出要戴口罩。
杀灭病原菌 脑膜炎双球菌有怕冷、怕热、厌氧的特性,充分利用冷、热、干燥、阳光和普通毒剂的作用都可以将其杀灭。所说“三晒一开”就是常晒太阳、晒被褥、晒衣服,居室常开窗通风,以达到杀灭该病病菌的目的。
可用药物预防 流行区幼儿园、学校等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用0.3%的呋喃西林或2~3%的黄连素溶液滴鼻、喷喉,每天2次,连用3天。中草药用藿香、佩兰、板蓝根、蒲公英各9克煎服,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及时发现隔离治疗 在“流脑”好发季节,如发现儿童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呕吐时,须引起警觉,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为“流脑”的要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要严密观察,以防止该病扩散、传播。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王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