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 心肺复苏是第一位

2016年06月23日 06:3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溺水急救

  心肺复苏是第一位

  救出溺水者后,如果没有呼吸,应第一时间做心肺复苏,并要一直坚持到救护车到达或溺水者清醒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卢建华、主治医师王西富

  随着高考、中考和期末考的陆续结束,孩子们欢乐的暑假即将到来。然而每个夏季,各地都会有少年儿童溺水身亡的报道。前几天,揭阳就有4名高三毕业生刚刚参加完高考就溺水身亡。心痛之余,我们更应该反思,到底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在玩水时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

  专家提醒,会游泳并不代表不会溺水,家长一定要严加看护。同时家长在平时就要教育孩子,万一有人落水了,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施救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演练一下,这样才是避免溺水事件发生的正确方式。

  会游泳的孩子

  更需要看护

  在日常生活中,游泳池、浴缸、浴盆是5岁以下儿童溺水的主要场所,家长们在陪伴低龄孩子时,一般都不会让其脱离自己的视线。而对于已经会游泳的小孩,家长们通常会放松警惕。“而危险往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卢建华说。

  “让孩子学会游泳并不能有效预防溺水事件。我的小孩游泳技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但每次带他去泳池,我都会跟在他身边,因为会游泳的孩子更需要看护。”市一急诊科的王西富医生解释说,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小孩会游泳就“万事大吉”,但其实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和各种突发的情况。“像水库、池塘、河流这些地方,水底状况复杂,水下可能存在锋利的石头、玻璃碎片等,容易刺破游泳者的脚、腿,还有一些水草、绳索,也可能会缠住游泳者的脚部导致无法游动。”

  另外,如果水底的坡度较大,从浅水区无意识滑到了深水区,游泳者突然出现腿部抽筋的情况,就更加危险了。事实上,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小区泳池儿童溺水事件中,不少都是六七岁的孩子,而且会游泳,很多都是因为家长疏于看护导致的意外。

  同伴溺水

  “人链”救人不可取

  当看到小伙伴溺水,如何施救?在近年来不少青少年溺水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采用手拉手“人链式”的方法救人,虽然有些成功了,但更多的是演变成施救者也纷纷落水,几个孩子一同溺水身亡的惨剧。

  卢建华提醒,“人链”救人这个看起来很棒的主意,实际上“不是害死一个人,而是害死一串人”。那么,当看到有同伴溺水了,到底该怎么办?王西富指出,溺水急救有三大原则:

  1。切莫贸然下水施救。家长要教育孩子,即使自己的游泳技术再好也不能贸然下水救人。因为下水救人是个技术活,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营救溺水者,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高。相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却很容易被溺水者拖入水中,不仅救不了人,还会让自己陷入危险。

  2。借助器械优于赤手空拳。救人时要保持冷静,不能逞匹夫之勇,可以选择投入救生圈、绳索、木棍、泡沫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3。团队救援优于单枪匹马。救人,不鼓励做孤胆英雄,应召集更多人,采取适合的救人方案。所以碰到有人落水,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是立刻在岸上大声呼救,请附近的成年人来帮忙。

  救出溺水者

  第一时间做心肺复苏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正确的施救同样重要。首先要判断溺水者的意识和自主呼吸,如果没有呼吸,应即刻做心肺复苏,不要将时间浪费在试图排出其肺内的水上,更不要单纯等待急救车的到来。

  王西富介绍说:“心肺复苏应包括人工呼吸,先清理气道,优先给予人工呼吸更佳。在胸外按压过程中,溺水者可能会有水从口里喷出,但即使这样也不要随便停止心脏按压。”

  王西富提醒,在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之前,不要停止心肺复苏。即使在溺水者相对较长时间的溺水之后被救出,也不要轻易放弃,应持续给予心肺复苏。有案例表明,在冷水中遇溺的人,在复苏成功后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此外,所有曾一过性呼吸停止,或吸入水,或一过性意识丧失的溺水者,在恢复呼吸和清醒后,应继续在医院观察至少24小时,目的是监测他们的肺或神经功能有没有损伤和变化。文/广州日报记者黎蘅 通讯员黄月星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