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养育有道讲座实录: 李子勋--育儿让我们回归理性与自然

2013年10月22日14:07  新浪育儿
新浪育儿养育有道系列讲座之李子勋专场 新浪育儿养育有道系列讲座之李子勋专场
嘉宾对话:心理专家李子勋(右)、新浪育儿频道执行主编郑先子(中)、《父母世界》杂志主编朱正鸥(左)   嘉宾对话:心理专家李子勋(右)、新浪育儿频道执行主编郑先子(中)、《父母世界》杂志主编朱正鸥(左)

  越来越多年轻父母在孩子3岁前不辞辛苦地陪伴孩子上各类早教班、参与形形色色的技能培训,认为这样就能在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对孩子智能进行充分开发。而李子勋在新书《早教的秘密》中告诉年轻的父母,在孩子3岁前给他们输入太多的人类言语信息与理性知识,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而且会造成智能的退行。那么,在当今早教大热的时代,到底要不要随波逐流去上早教班,到底要不要过早开发孩子的智能?父母如何做才能有效开发和保护孩子的天赋才能,唤醒孩子内在的生命能量和灵性,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呢?

  专题:养育有道系列讲座

  主题:育儿,让我们回归理性与自然

  地点:北京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

  时间:2013年10月20日

  客户端下载:育儿专家问答Iphone版】【Android版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由新浪育儿频道主办的养育有道系列讲座,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首先我们要在这边感谢一下本场活动支持中信出版社以及北京市妇联儿童社会服务部。李子勋老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早教专家,大家想必对他都非常熟悉了,最新出版的《早教的秘密》提到一个理论,三岁之前并不需要早教。李老师认为孩子作为大自然的礼物,家长是要相信自然对于孩子潜能的开发胜于人工信息对于孩子,包括大家很喜欢去早教班的行为。李老师也希望在书中以及今天的讲座中,跟各位家长探讨更加温和,更加贴近自然的育儿方式。话不多说,大家有请今天的主讲嘉宾,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上台为我们一进行精彩的主题发言。

  李老师今天的主题是育儿让我们回归理性与自然。欢迎李老师。

  李子勋:非常谢谢主持人的话。她的理解非常地透彻。很少对我的书能够说出那么清晰的,是因为我书写得好,这期的观念我们不要过早地教育孩子或者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不是我提的。其实最近20年,西方开始研究婴儿智力以后就发现一个巨大的,让人很惊讶的现象,婴儿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很清晰而且准确。在哈佛,也系列谈到儿童智力的过程,可以看到10个月大的婴儿和一岁多的婴儿如何能够完成任务。

  这个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是整个世界包括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最近有很多搞教育的专家都提出不要过早教育孩子。

  当然我要纠正一下,我不是早教专家,我就是一个心理医生。因为我们要研究生命系统,研究社会,包括我们也要研究人类生活、文化,当然会涉及到关于生命发展阶段的课题,所以我不算早教专家,虽然我写了育儿的书,但是早教一直是没有进入。这本书是我回答为什么不要过早教育孩子或者不要用人类文化,人类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个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但是我是回答得比较合理的,告诉家长为什么不能过早教育。

  过去从西方传过来的观念并没有告诉大家为什么,只是说右脑需要发展,不要过渡刺激左脑。我是学医,医生是生物学,不是强调物理学,生物学的逻辑跟物理学有巨大的差别,生理学关注个体化,不追求一致性。我们总是看到生物之间的差异,不看相似的,只看不相似的。物理学只是在差异中找到一致性的东西,找到规律,找到逻辑,而我们是反向的研究,是两种科学,但是这两种科学从量子理论和超前理论上讲,生物学跟物理学已经有一点点合并了,因为物理学变软了,物理学不再是硬硬的物质,是考虑能量的多样性,一个变化,多重假说。虽然现在还不能证实量子科学或者超现理论和我们描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存在,无法证明。但是物理学这些假设就显得它的思想变软,它开始关注未知的,不可捉摸,多样性的东西。生物学是一样的,生物学一直处在未知领域的研究,从来没有结论,而且对每个结论都是保留了大的未知空间。就像达尔文,也是在一个地区取得一个材,研究了一个生物现象,得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但是是不是普适性,在全球不同的气温、文化、土壤、水源,他是普适性吗?所以生物性都是质疑的,他是局部争议,都不是绝对争议。

  最近在讨论人类是不是地球进化而来。这本书我做的工作是为什么,父母不要过早教育孩子,最好等到三岁以后,因为三岁以后,儿童的语言有初始的发展,两岁左右儿童的语言有一个高峰,但是儿童语言的熟悉最好不是教育儿童,而是自然模仿而成,是跟爸爸妈妈对话,慢慢自己学习而成,而不是上个班,学习说话,尤其是认字,大家如果读过我这本书,认字对孩子的智力有一点影响,因为字是符号系统,而儿童的思维是图形系统,儿童是按记忆来记住字,而不是靠理解来记住字,这个差别可能很多成年人以为我的孩子能够认一千个字了,其实这个“认”不是真的成年人理解的那种认,而是记,而是单纯地靠记住它的发言。所以让儿童解释一个词很难,因为他并不理解这个词,但是让他认识一个词很容易,因为他可以读得很准。

  早教的概念不是西方的,美国人,英国人,没有哪个国家做早教,但是我们早教专家都打着西方研究的结果,我很奇怪,美国孩子从来不像中国孩子那么苦,我去过很多国家,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会从小教孩子认字。但是我们早教专家无一例外都是引用西方某个专家的话,某本书。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国外我们看不到这种书,在国内遍地都是这种书,写的都是老外的名字。所以很奇怪,我经常看到写的是老外的名字,一看是中国人写的,名字是老外的,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很多这现象。但是要知道这帮人也要挣钱。

  我不并反对三岁以后,我们系列地让儿童接触人类文化环境。我并不排斥上早教班,尤其是5岁以后,我个人还希望家长如果经济条件可以,在应该上小学或者孩子有一个环境去系列地受到人类文化的刺激,影响是重要的。我说的是5岁,因为大致人类的语言包括对词句的理解已经有初步的形成,虽然他没有太多的理性、抽象逻辑,但是他在形式上,对色彩,兴趣在四五岁爆发,这是人类艺术性发展阶段。这个时候毕竟生活在人类社会,不能跑到大自然生活,而且中国也没有多少大自然了。这个时候让他接触环境,这个环境不一定是早教班,现在少年宫是不是也要钱,去很多有艺术的地方,有音乐的地方,有绘画、运动、钢琴、乐器,我们让他进来。在他5岁前后这几年,我希望他接触人类所有的文化。

  我就不要过早教育,是准备以后做点什么。因为一直在谈关于初始条件,现在孩子不懂,但是他接触这个环境,一定自己会学到东西,不用你教他,环境是什么意思。我给他带到少年宫,有儿童比赛,他可以听,带到少年宫有绘画展,他可以看,或者有些地方老师教画画,他可以学。环境不是教他,让他进到环境里。音乐家的孩子,音乐灵感比较强,因为他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教授的孩子读书容易,因为他小时候遍地都是书。环境很重要。但是上一个班,也会构成一个小环境,那就取决于老师能不能更多理解儿童心理。如果老师理解儿童心理,他一定在儿童自觉范围给儿童讲解人类文化。但是爸爸妈妈容易犯一个错误,当孩子对什么有兴趣的时候,就恨不得他一天全部都知道。我经常举例,比如孩子说妈妈天上不是不会下雨吗,这就取决于他妈妈,有些妈妈恨不得把水气怎么蒸发的,怎么浮来了,颗粒怎么变大等等,但那个时候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讲,这个问题只是好奇心,妈妈这样回答,就破坏了他的好奇,就扼杀了他想提问题的动机。妈妈也可以说,我也不知道这个水怎么是到天上了,怎么变成雨,慢慢猜,云里是不是有很多水呀。对三岁的孩子就够了,就是在孩子可以理解的层面跟孩子去分享,但是不要超越,因为超越他到底是不是好,没有一个科学家认为这是好的,现在孩子稀里糊涂不知道怎么回事。

  前15分钟,我就想讲一讲写这本书其实是想回答为什么。因为我一直蛮喜欢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家提出来过早的教育可能对孩子不好,但是没有一本书,一个报纸,一个科研跟大家说为什么不好。医学都知道7岁,我们的皮层才开始发育,现在是皮层科技,这本书解释很清楚,我是医生,我使用了医生的术语,大皮是覆盖在我们脑沟回表面的膜,相对在X光检查或者磁共振检查相对纯净的膜。这个膜是高级神经支配的地方。大量的脑沟回的神经系统在我们发育过程中,已经变形了,变成了运动和可支配的感觉的。它也能起到保持我们综合能力的部分。我们的理念,理念支配手,这是大脑结构,这一页全部支配手,后面部分全部支配脚,大脑结构是运动器官,想想大脑是支配运动的。一个人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我认识一个女孩,她胶质瘤14岁,医生开颅,把她的脑组织吸出来5公分大小的组织,现在已经是手术第二年,她来复查,虽然这个孩子失去了5公分大小的脑组织,但她的学习非常棒,她是他们全校总分第二名,是班长,又是大队委,参加北京的科技竞赛。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拿走她的脑组织,她的知识并不受到影响,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学习在皮层,只要不破坏她的皮层,皮层是最先萎缩的。

  西方有本书谈关于天才的特征,举了47个伟大的人,当然有毛泽东、有孔子,他举了中国三个伟大的人。在美国做了研究,他们保持了儿童的认知,聪明的人脑受伤就少了,因为他大脑老在思维。但是一般的人,你脑受伤,如果没伤到说话,左脑是语言中枢,你除了运动不行,你可能有半身不遂,但是你上了讲台,口若悬河,你的学习照样。我们现在学的理性科学是皮层的,而不是大脑。在5岁以前的儿童他整个大脑都在思维,因为他没有皮层,他的皮层没有发育。所以全脑型思维的人,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些东西反倒能够激发他的能力的增高。在新书推广会上,有个儿童画书的叫小贝找妈妈,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小贝出来以后,他和他妈妈经过艰辛痛苦,逃过了鲨鱼、章鱼,逃过很多困难,躲过艰难万险终于找到他妈妈的故事,是一个国家的彩绘漫画。后来我去了以后,把这个书撕开,一张张把上面的文字折掉,让在场的孩子,我想做点什么,马上看到三岁的孩子,4岁的孩子,7岁的孩子,11岁的孩子,我把这些画胡乱贴在黑板上,让愿意上来的孩子讲一个故事,没有一个故事语言逊色,最唯美的是11岁的女孩,讲得特别动人的故事,里面没有敌人,都是朋友。都在教他本领。没有一个文字限制了儿童的思路的时候,儿童的思维是非常发散的。在心理学,经常测验一个人的逻辑,就是用猎人、狐狸和兔子,三个词造句,把三个放进去,发现你个人造的句有内在的特征,怎么看待猎人,看待狐狸和看待兔子。越是孩子造的句越唯美,越是成年人越血腥。所以当谈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话题语言研究的问题。对这本书有些时候,我在回答为什么。如果我们拼命把孩子用一个复杂的意想的图形思维,等于放弃了他复杂的脑的思维过程,变成最简洁的过程。我也承认在我的书一开始提出四个假定的意思,学生物学从来不敢说自己是真理,只能说是部分的真,但不是绝对的真,就像放贝多芬的雕塑放在中间,让每个人画,不同的角度画出的雕塑不一样,这是关于观察角度和应用的区别。不同的学家来看早教肯定有不同的结论,但是都是真,包括我们现在早教专家促进孩子理性思维和发展,也是有用的,这本书我从来不去批评,别的早教专家和早教理论所追求的方式,我只是用了常识的观点,我们希望把不同的观点汇总起来。因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都知道,你就不会疯狂,知道的越多,懂得越少,知道的多的人才明白这个世界有些是说不清的。

  这本书算是对早教理论的补充,不是替代。我最反对是非此即彼的思维。但是非此即彼的思维,不是作家加给我们,作家推崇一个观点,由于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用正反,对照进行二分,我们言语里充满着二分系统,我们用中国字写书,中国字说话的时候,听读者感觉到作者在反对,在批评别的观念,但是有些不是作者的原意,而是文字构成的逻辑。中国人是具有逻辑的,其实文字构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会产生什么哲学家,什么文学家,是被文字决定的,不是被我们的思想所决定的,因为我们思想所表达出来,必须服从文字的规律,这是很奇妙的事情。我们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语言,我有一个特别基础言语分析,中国人说话要看清楚。

  我知道这本书搞早教的人很不爽,我们一点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恰恰补充他们,让他们的发展更符合孩子的天性需要,更符合家长的期待。算是为这个事业,为中国唯一早教事业去努力的,希望在座所有早教朋友,我只是希望把早教推到更好的位置。这本书我说是局部真理,首先我们要假定人类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是地球生态孕育出来的,同时我们还要假定大自然的智慧比人类的智慧要高级,我们假定事件是以节能的方式来发展的,能够以简捷的方式达成而绝不用复杂的,这都不是假定,都是真理。生物学是一个现象学,但有很多形而上的东西,再一个现象观察起来,是这样的。但是物理学不这样看,这不矛盾的,物理学的看法也是成立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多余的东西,任何学说,任何观察系统他看到的存在都跟这个观察系统有关。

  你看我在书上不停地维护主体教育,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主体教育充满着抱怨。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主体教育帮你解决了一大部分的问题,那些主体教育不能关注的,就该家长担起来,这样教育就变得完美了。因为主体教育是通业性教育,他不会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你不能被主体教育期待太多。父母要做到的是什么?过去做帮凶就可以了,主体教育够压迫了,家长还在家里布置作业,去落井下石或者再加一把劲,这种事就别干了。干什么?当主体教育不能提供给孩子,家长要承担责任,给予不一样的家庭教育,这个在头一本书里谈过这个理论,这样跟主体教育是理论,就是团结一致的战友。不会对主体教育说三道四,就会感激老师、学校和国家给我们孩子这方面的帮助,我们内心就平和了,对孩子是获益的。因为我是喜欢并存注意的哲学,我觉得世界上没有多余的东西,一切都有自在之道,没有大和小之分,没有主和词之分,文化就是文化,一个人的文化跟全部人的文化是同等的价值,不能说少数服从多数。我是这样看的。

  主持人:谢谢李子勋老师的开场精彩的演讲。我也在一边听,我也发现心理学家毕竟还是心理学家,太高屋建瓴了,宇宙规律、价值等等,家长们想必很受启发。另一方面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育儿过程,也许大家有更感兴趣的问题。接下来用精彩的嘉宾对话环节,希望给家长们在早教中感兴趣的问题带来更多的灵感,现在我们有有请接下来嘉宾对话嘉宾,两位嘉宾,来自父母世界杂志主编朱正欧女士,以及新浪育儿频道执行主编郑先子女士上台。

  郑先子:其实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有读过,这几年读下来一直有一个观点,我们的孩子他们是20年后的世界,什么样的早教才能真正把他们导向未来。李老师的新书,我和小欧也有交流,李老师在里面分析了50年代生人,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生人的特点,李老师特别符合心理医生的角度。

  今天到现场有很多爷爷奶奶,还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很高兴的是很多是夫妇一同前来,刚才跟小欧一同交流,比我们那个年代父亲角色做得太好了,他会一起前来讲座,我们那个年代妈妈做主导还是比较明显的。

  朱正欧:爸爸特坦然反正我做的好,妈妈特别注重细节。说到年代,所谓80后、90后或者70后会是什么状态,做父母会是什么风格,可是之前没听到一些定论或者来自专家说法,经常是我们自己互相讨论,真的想听听李老师,在座多数是80后的父母,家里还有50、60后的上一代父母,李老师用您的角度分享一些您的意见。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