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蓓尔音乐教育创始人马骏:艺术教育 初心领路

2017年12月07日 11:13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菲蓓尔音乐教育创始人马骏演讲菲蓓尔音乐教育创始人马骏演讲

  12月7日上午,由新浪网育儿频道主办的新浪2017早幼教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办,本届高峰论坛围绕“以专业赋能企业,以严选服务家庭”为主题,聚焦当下早幼教行业的用户生态和行业格局,展望早幼教行业发展的未来。

  作为育儿界最有公众影响力的媒体,新浪育儿经过18年的专业运营,赢得了广大网友的信任和喜爱,成为了育儿领域的黄金品牌。此次高峰论坛恰逢新浪育儿盛典10周年,政府单位领导、育儿专家、行业机构、明星爸妈、自媒体人、投资人等近千位嘉宾莅临现场共襄盛会,就早幼教行业的关注热点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度探讨。

菲蓓尔音乐教育创始人马骏演讲菲蓓尔音乐教育创始人马骏演讲

  菲蓓尔音乐教育创始人马骏发表了以“艺术教育 初心领路”为题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新浪育儿,让我今天能站在这里,说说我心里最热爱的事业。大家都说我是一个企业家,其实我认为更贴切的,应该讲我是一位有着音乐情节的创业母亲,在陪伴孩子音乐成长的道路上有了科学的总结,得到了一些收获。

  我自己本身是17岁孩子的母亲,用她的话来说,她是实验室的小白鼠,我们所有的产品和模式都在她身上做了很多的实验。所幸的是,她已经在美国读大学,研究的方向是音乐治疗。这么看来,我十几年的创业之路还不算太坏是吗?

  有很多人都问我,马老师,你们菲蓓尔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音乐?第一个理由,我们要挖掘孩子,首先要想到的是挖掘孩子身上的音乐天赋和潜能,把他培养成专门的人才。最好还能成为音乐专业领域内的大咖人物,这点确实没错,如果想在这条路上发展,确实要有一些天赋。但我们不可奢望,更不能强求,因为孩子人生的路会一直走下去,我们只能交给概率。有没有第二个理由呢?第二个理由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感受美的能力。很多的年轻的父母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让孩子学习到音乐,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世界,感受到美。

  我印象中很深刻的一部电影叫做《死亡诗社》,里面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我们生而为人”。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首先要有激情,像在座的各位嘉宾和朋友一样,我们身上都有标签,可能是医学,可能是法律,可能是商业、工程、科技,这些确实是我们人生中非常崇高的追求,也是足以支撑我们一生的能力。但是各位闭上眼睛再想一想,诗歌、美丽、幸福、爱情,这些画面才是我们活着的真正意义。

  因此,我们从事的音乐教育也是希望为孩子打开一扇大门,让孩子能够通过这扇开向美好世界的大门。万物有灵才有这样的美,我们音乐是有灵性的,所以非常地美。

  音乐在某个空间可以是一个灵魂的自我留白,也可以是灵魂和灵魂之间隔空的向往,它可以在空气中,可以在呼吸中,也可以在我们的生命里。它可以夹裹在雷电交加中,万物的交感中,可以通过柴米油盐来遇见我们。它无处不在,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促成我们听到更多的声音,感受到世界更多的色彩,音乐不是功利的,音乐让我们能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更多生命中美好的事情。

  因此我们想让孩子接受的音乐是什么呢?我们想为孩子打开那扇已经为成人关闭掉的那种美好世界,要让孩子没有顾忌,没有压力。菲蓓尔要在孩子的耳朵里种下一棵音乐树,为孩子打开他们内心与世界沟通的通道。

  看起来我们好像是没有在教音乐,我们用了卡通的环境进行引导,让孩子在里面浸泡和体验,逐渐地接触和学习音乐。

  我们看起来也没有教科书,可是我们拥有通向音乐大门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有绝对的自由,通过自己的天赋找到独特的自己,而不是做他人。我们希望他们能像学习母语一样,轻松地学习音乐,因为他们可以快乐,他们可以无所顾忌,他们在课堂上接收到的各种的画面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乐理变成了故事书,音乐课变成了魔法课,他们不需要有机械的练习,只需要戴着他们的耳朵去体验和实践就能解决一切。这就是我们希望孩子能达到的世界,我们希望孩子在这样的世界里通向自己的目的地,而不是做其他的人,要做的自己。

  所有的课堂都变成了魔法课堂,所有的音乐学习都变成了一种体验和探索,孩子从来不会固定时间去练习,可是他们把音乐当成一本故事书放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自己永生不变的音乐能力。这就是他们。

  最终的结果,我们希望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们去用体验式的方法找到自己。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力量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音乐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吗?东方先贤已经在三千年前意识到了礼乐的重要性;帝王巡游都会叫民众来唱民歌,通过民歌的歌词知道地方官员的政绩如何;西方的教会也会用圣乐和唱诗班来笼络人心;贝多芬在耳聋后作出的《英雄交响曲》,已经提早预示着的意志民族的觉醒;而马丁·路德金是用詹姆斯·布朗的音乐安抚住了即将暴乱的人心……音乐就是这样美好。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反例。前段时间大家都说,音乐就是这样,能让所有学习音乐的小朋友和成人变得更好。而在2010年,有一个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把人撞伤了,接着下车连插数刀致对方于死地。很多人问我,马老师,不是说音乐可以净化人心吗?可以使人变得更好吗?您经常讲的广告词不也是这样,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弹钢琴的杀手是个案吗?

  不是的,我们都知道纳粹头子都受过高等教育,都弹得一手非常好的钢琴,可是最后的结果呢?他们居然让犹太的音乐家,演奏着音乐送自己的同胞去毒气室,这是音乐错了吗?不是的,而是我们的方向出了错。音乐的教育是有“道”与“术”的差别,我们学音乐是术,我们真正的音乐教育是将音乐的灵性内化到孩子的内心中。

  如果我们学音乐只是注重“术”,像把孩子按在钢琴面前——犯罪心理学家说了,当时分析这名大三学生在重复把刀插向被害人的身体的动作,与他小时候被关在地下室,手按在钢琴上,机械地重复按键的动作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今天学音乐,只是为了让孩子在钢琴面前把乐谱拆分成每个小节,让孩子像机器一样重复着精准的按键动作,这样的孩子不会变得更好。

  而深懂音乐之道的孩子,也许他们连一件乐器都不会,但他们比音乐家还音乐家,他们的脉搏与音乐在发生着共振,他们的呼吸在与音乐同频,他们会让自己的生命与音乐同步,他们会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他们会张开自己的耳朵,向世界汲取音乐的声音,那都是真善美的声音。所以,这样学习音乐的孩子才不会变坏。

  刚才讲到了很多育儿的问题和很多的话题,我发现在整个的社会中缺少了一种关注——听的关注,很少有人关注我们听到了什么。我现在演讲处于一个声场的环境,我是极容易被声音干扰的人,到处都是声音,有呼吸声,有电扇声,有交流电的声音,有窃窃私语还有说话的声音……所有的声音都会形成一种声场,但是我们很少会关注孩子在这种声场的影响之下会是什么?

  在现代的文明中,很多人致力于屏蔽自己的感官,生活中很多的嘈杂和混乱已经阻止了我们看得见、听得见。当我们懂得去听和看的时候,我们也许只能了解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和听到能够听到的。

  这种情况对孩子与成人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也是我和菲蓓尔,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悉心研究的音乐教育方式。我们一定先明“道”再建“术”,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术”的提高,最后不会培养出心灵感恩、豁达和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幸福的人。

  所以,我希望在若干年后,接受过菲蓓尔教育的孩子,他听到“音乐”这个字眼的时候想到的是爱,想到的是热情,想到的是灵感,想到的是力量,想到的是宁静,想到的是美好、自由和浪漫,而不是乐谱,不是琴键,也不是考级。

  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深懂、参透倾听的艺术,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我们都能听到对方全部的声音,不管是声响还是背后听到的弦外之音,以及内心的灵魂的碰撞,他都能听得到。

  当然,我们也会让他们懂得在什么时候保持沉默,因为音乐的休止符会让他们知道人生的启示,也会让他们知道安静原来也是一种力量。像刚才那位哇哇大哭的小朋友,我相信他一定是受到了某种干扰。如果他在菲蓓尔,就可以知道他在哪个场合里应保持安静,因为安静也是一种力量,需要修炼和学习,安静的力量之大,足以制止一场战争。

  我希望我们的小朋友未来都成为交流的艺术家,当他们演讲的时候就像进行曲,和同事交流的时候像协奏曲,和朋友们交谈的时候又像狂想曲,最后向恋人倾诉的时候却像小夜曲。

  当然,我也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参透音乐与生命的力量。我真的希望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对待生命像接收餐馆里随意播放的音乐那样毫无要求;我希望他们日后坐在摇椅上白发苍苍的时候看到他们,他们都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最后他们会告诉我:“马老师,我接受的不只是音乐教育,我接受的更是人生教育。”音乐就这样影响了我们,他让我们不断地经历悟性的神奇,还看到了人性的可爱,音乐的脉络从来没有在我们的生命里中断过,而且一直会繁荣下去。

  今天,如果我可以发出声音,我只想说一句话——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在100年、1000年、10000年之后,我们的音乐依然是给孩子点亮心灵的光明之灯。

  新芽

  新浪育儿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专题:

  新浪2017早幼教高峰论坛

  新浪2017育儿盛典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