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好办法

  在菲尼克斯城的一个圣诞节,13岁的理查德半夜醒来,尖叫“火,火……”,他跑到起居室,看到那的圣诞树起火了。惊慌中,理查德试图穿过火焰跑到大门向外求救,但是,他没有能成功。在犹他州的桑代特城,3岁的拉切尔和他的两个哥哥正在自己家后面的校园里玩,这时一个男子走来,说他的汽车里有泡泡糖。拉切尔爱吃泡泡糖,于是他就蹦蹦跳跳地跟着他走了,他的哥哥们紧随其后。当他们走到汽车附近时,这个男人一把抓起拉切尔,把他拉到车内并加大油门,把车开走。24天后,人们发现了他的尸体。

  诸如此类的悲剧常有发生,因为孩子们在面临危险时不知该如何应对。你的孩子能处理紧急情况吗?他知道怎么样避免危险吗?仅仅告诉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遇到火情时不要直冲是不够的。你必须切实地向孩子说明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做和不该怎做,你所教孩子的方法和你所说的内容一样重要,至于你该说明什么、说明多少,这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但是这几条指南将适应于任何年龄的孩子。

  一、要与孩子促膝交谈,而不要威胁。

  二、向孩子描述他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问他将怎样应付。如果他的回答是错的,也不要让他难堪,要帮助他认识到错误的应付办法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要把这种交流当作一种游戏,这样你的孩子就会乐于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经常温习这些问题,以使你的孩子牢记。

  四、让你的孩子对正确的行为进行操练。许多孩子能说出该怎么做,但实际中却做不到。

  我们在下面列出了七种情况以及如何处理的建议,你可以将它们描述给你的孩子听。你和母亲在一个大的购物中心或者海滩或者公园,你因为看什么东西停顿了一会儿,当你抬头时,发现母亲不见了,这时你可以告诉某个可靠的人说你走丢了。要是在购物中心,你可以走进最近的一个商店,告诉某位收款员,如果是在海滩,就告诉救生员。但是绝不要随便走到某个大人面前告诉他你走失了。

  你独自在家听见门铃响了,你从猫眼望出去看到了一个陌生人,当你独自在家时,永远不要为陌生人开门,即使这个陌生人说事情很紧迫或说他是个警察或说是你母亲或者父亲让他来接你,你都不要开门。但你不要对门铃声置之不理,来人或许是个强盗,想来试探一下,看看家里有没有人,你可以隔着紧闭的门告诉陌生人,你母亲正在休息,你不会开门,请他下次再来。然后你可以打电话给你的父母或者邻居,说有个陌生人在门口,在他离开之前请你不要把电话挂了。

  当你徒步回家时,发现有个成年男子尾随着你的时候,这时 你可以穿过马路或拐到另一条路上,要避免和他接触。如果陌生人继续跟着你,并迫使你跟着他走,你就尖叫起来,并向附近有人的地方跑去,比如说一家商店或是一个十字路口。不要朝你看到的第一所房子跑,那房子也许是空的,也别往你自己家跑,也许这时你家里正好没人。

  时值半夜,家里的人都睡了,突然你惊醒了,因为你听到烟火报警器在响,这时你要大喊:“着火了!”把家里人都惊醒,然后立即离开房子。使用你在家庭消防演习中所温习的撤离方法,撤到室外一个事先安置好的地点。如果室内有烟,你要放低身子,匍匐着爬出来,如果你的伤口大量出血,要把伤口扎紧,但不要紧得发痛,直到血能止住,然后打电话给父母或邻居。

  你和一个朋友在湖边或是一个游泳池边玩,他忽然掉入水中,而且不会游泳,除非你受过相当的救生训练,否则不要跳入水中去救什么人。

  我们的教育和美国人的教育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老是说“你得小心”,这等于是废话,说得多了孩子还会烦。但是这里讲得很清楚、很具体,首先有一条就是:你不要吓唬孩子。比如:“你不要开门啊,开门小偷就进来了”“你不许吃陌生人的东西啊,他可能是偷小孩的”……跟孩子谈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讲得很具体。比如,你到了一个商场,由于人多,你走丢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没有事先给孩子讲好,孩子就会哭啊闹啊,到处乱跑以至于到最后谁也找不到谁。一定要告诉可靠的人,不能看着这个人可靠就可靠,而是要找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人员……

  还有就是假如你的小朋友落水了,要是你不会游泳那怎么办呢?那就不能去救他,因为那样无异于自杀行为。而是应该赶紧喊周围的人。不是把自己赔进去,而是找能救的人把他救上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救人。

  另外一个就是理念问题,孔子也曾经讲过这样的例子:碰见一只老虎,徒手和它搏斗,这是傻瓜;一条河,你没有救生衣救生圈就直接跳进去,结果自己淹死了。孔子说这些都不是他所推崇的。不做准备,没有条件就硬冲上去,这也是孔子所不赞成的。孔子还碰见另一件事,就是要过一个城墙,但是看到城墙上有裂缝,怎么办?孔子说,他会猛地跑过去。我们要把危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在这里,所有的家庭、父母、孩子、那些在外工作的人一定要记住,圣人还如此呢,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风尚已经很不错了还如此呢,更何况我们呢?

  一定要养成自爱的习惯。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