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今年五岁,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经常对妈妈说,果果总是坐不住,上课时东张西望,小动作特别多,经常恶作剧,欺负小朋友,不随他的意愿就大哭大闹,有时躺在地上不起来,影响班级正常活动的进行。妈妈说,有了果果她就不上班了,自己很尊重孩子,怕阻止孩子会给他带来痛苦,就比较随着他的性子做事。现在孩子很好动、坐不住,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闹脾气。妈妈担心孩子得了多动症。
看到果果,一个长得非常可爱的小男孩,确实很好动,但不是多动症。究其原因,是父母从小对他“管”得不够。当孩子出现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时,父母没有给予积极的约束。果果在家里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经常率性而为,养成了不讲规范的习惯。而幼儿园里一切活动都有规则,果果的行为不符合规范,幼儿园的老师就要对他进行积极约束,他接受不了便撒泼打滚。果果的行为告诉我们:孩子在幼儿阶段不但需要尊重鼓励,同时也需要积极的约束。
需要积极约束?
有些家长说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要让孩子为自己做主,大人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些听起来很美妙,似乎是对孩子的尊重,事实上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不负责。孩子的需求值得我们尊重,但切不可放纵。我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孩子们自己的要求,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要求往往随意性很强,大多是听凭自己身体的感觉率性而为。孩子的这种完全自我的需要,和社会的理性化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这非常不利于孩子今后的社会生活。他们还没有能力管理自己,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
积极约束是对孩子不规范的行为提出肯定的、正面的要求。对孩子进行积极约束要求大人巧妙地将孩子那些随意的、主观的、自发的“我想要”转换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规范的客观的、自觉的需要。比如孩子好动,父母就可以定时定量地让孩子做运动,这既疏导了孩子想动的“能量”,又锻炼了身体。
何时开始?
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为了不宠坏孩子而忽视他的要求,那是错误的想法,父母绝对不能这样做。半岁到一岁的孩子会表达和坚持自己的想法,此时父母就可以对某些行为要求进行过滤,但不能简单的否定,而是转移孩子的需求。一岁半开始可以在整洁、卫生、礼貌、谦让等方面加以适当的约束了。一般而言,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2岁左右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年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口语已经得到发展,他们已逐渐懂得成人的语言指导,只要成人的要求合理,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在行为上就能遵循,并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
约束的目的是让孩子建立出自内心的自我约束意识,而不只是满足家长的内心需求。约束孩子要以孩子心理发展为基础,孩子的行为习惯正在形成,自制力也很弱,不可能约束一次就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所以家长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怎样开始?
积极约束不只是对孩子说“不可以”,还要告诉孩子“可以做……”,这就是引导。对孩子进行约束可以从引导孩子建立符合规范的生活步调开始。比如从早晨到晚间的生活常规——早餐时间、午餐时间、娱乐时间、午睡时间、洗澡时间。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该吃饭了”,“现在可以玩了”,“现在可以做喜欢的事”,“现在该午睡了”,“现在该洗澡了”等等。父母在告诉孩子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孩子做到。居家的步调被当作准则来接受,孩子在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中成长。久而久之,生活步调成为习惯,而且是种极其令人愉快的习惯。这有助于消除许多由吃饭、洗澡,以及上床睡觉引起的困难、争斗和争执。规范的生活步调也是促进学习的一种环境——它为所有的事情提供了时间。 胡玉顺
相关报道: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理由
对孩子正确行为给予表扬
孩子心理上的“退行”行为
如何帮宝宝树立分享行为?
天才儿童的一些行为表现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