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原创图画书成长历程

  引子

  对于图画书,是西方对童书的称谓。而“绘本”这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是源自于日文,意思就是图画书。现在,图画书与绘本这两种称谓常常被混用,而图画书阅读的族群也不限于儿童,內容的发展更加多元化,读者群扩展到青少年、成人。

  图画书不同于一般的有图有字的读物,它对语言、绘画和二者的构成形式,均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我在此引用日本编辑松居直先生关于图画书概念的定义:

  1。绘画语言本身具有“说”故事的功能。

  2。以“文×图”的形式呈现,绘画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补充,具有互动的协调关系。

  美术史实际上就是插画历史

  图画书就是画面与故事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回溯一下美术史,就会发现图画书的痕迹。

  用图画表现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古埃及文化,草纸的卷轴上绘制的“死亡之书”是死后世界的一种导游书。

  在中国,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图文并茂的长卷,从它的艺术表现力方面,我们看到这种图画说故事的形式已成熟。9世纪末,日本受中国图卷印象表现的影响,不仅在贵族阶层里流行图卷表现,并且随着印刷技术和出版业的发展,使伴有插图的大众读物逐步发展,到江户时代(17~19世纪)出现了版画制作的普及图画书。

  在欧洲,教堂将耶稣的生涯或圣人传说绘制成故事性的壁画,希腊神话给绘画提供大量的主题。佛教绘画也表现了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或其他佛教故事主题。

  这么看来,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美术史的主流是将故事视觉化的插画历史。如果将肖像画放在旁边的话,与故事没有联系的美术——纯艺术的历史只能回溯200多年。要是我们还把电影或漫画——作为一种故事的视觉化表现——放在插画历史中,那么插画在整体美术中是最受人们重视的,在美术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到本世纪,随着儿童人权的确立,以及迅速发展的幼儿教育,图画书也得到相当的普及。不过其内容的教育意义被强调,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被淡化。但是,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图画书是具备正统的美术表现形式的媒介,而且,在现代图画书作品里,也有许多即使从纯艺术角度来欣赏,也是十分优秀的儿童读物作品。

  中国用图画说故事的历史

  中华民族有用图说故事的传统,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存有我们祖先留下的图画:如岩画、陶器绘制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我国最早的用图画叙述事件的记录。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人们生存的记录都是通过壁画来实现的。

  夏商周青铜器上图画内容丰富多彩,从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人物活动的图画故事。

  秦汉时代壁画兴盛,从绘画题材大致分神话、历史故事、耕牧狩猎的生活场景等。

  佛教艺术的传入和传播,使图画说故事的功能更加细致丰富。在敦煌壁画中,仍保存着《鹿王本身图》又称《九色鹿》,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以图画故事的形式来宣扬佛家扬善的教义。此组图为环图形式,中间是故事的结尾,其四周环绕着整幕剧的情节,生动流畅,让人一望而知其寓义。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也记述了古代生活及精神追求的过程,艺术形式多样化,壁画和卷轴画兼顾。卷轴画中用图来说故事的经典之作是西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五代两宋的中国画达到了顶峰。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代表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可谓之为以图卷说故事的典范之作。此画以图让皇帝明了从头至尾的夜宴过程,有时间前后的行进、场境的变动、人物的更替,热热闹闹,让没有亲见亲闻的皇上身临其境,说明画家用图来传递信息的画面语言流畅传神,人物个性鲜明。

  随着宋代城市发展和市民文艺创作的繁荣,风俗画题材比较丰富,用图画长卷展示市民生活的名作有燕文贵《七夕夜市图》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明清的戏曲、小说是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之中的,明代中叶以后,同样为文人喜爱。明、清时期出版的许多章回体文学书籍都绘有木版插图,每讲述完一回故事就配一幅生动的插图,俗称为“回回图”,也叫“绣像”。“回回图”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走入故事的情境,让书籍更为美观,使销售也一下子提升上去。因此,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导致了对插图的大量需求,甚至“无图不成书”,这就必然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插图。明清是木刻插图高峰期,民间有作坊来印插图,大量文人画家也参与到书籍木刻插图的创作中来。

  总体而言,上述所有插图,虽具有了初步的说故事能力,从现在的角度来说仍然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它们全都不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并不是“为儿童”的作品。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视,是在五四运动之后。而且,图为文服务,除部分图是代替了文字来记载信息外,绝大部分的图是文的辅助手段,并非基于文字又富有情感的提升性拓展创作。但是不可否认,后期的图画书创作中,创作者有意识地借鉴了以上种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力求图画书的图画语言设计更加丰富。

  一、启蒙及萌芽(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提出“发现儿童”的观点。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思想的人来看待。这一观念深刻影响着儿童教育、儿童读物的发展,得到一代大师和当时文化精英们的极大关注。

  叶圣陶在《文艺谈》呼吁:“为最可宝爱的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赶紧创作适于儿童的文艺品。”于是,很多文学大师也投入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希望让自己的思想通过儿童文学体载传递给新一代,因此,创作风格不拘,内容丰富,体裁有寓言、生活或自然故事、笑话等等。一些博学中西的学者更是留意将国外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引入其中。当时的儿童读物编辑也意识到图画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性。在当时的一些主要儿童出版物中,我们都能看到精致的插画,他们以认真诚挚的专业精神为孩子编辑出了一本本优秀的读物,使20年代成为中国儿童读物出版的高潮时期。

  1922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儿童世界》是中国第一本真正体现出儿童观的儿童期刊,它的读者群主要是小学生。《儿童世界》中有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类别,更配有丰富的插图,版式独具匠心,将“给儿童以真正的艺术品”的高明理念体现在杂志版面上。一些我们至今非常熟悉的作品,如叶圣陶的《稻草人》都曾发表于《儿童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世界》曾刊载“图画故事”栏目,用图画来讲述故事,画面写实,画风朴实,可看为中国儿童图画书的萌芽,其拥有刚才所提到的两个标准中的艺术性、文字的朗朗上口以及用图画讲故事的功能。

  在当时,并没有专门的“儿童文学作家”或“儿童插画家”,大师们在努力创作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之时,表达出他们对于童年的最质朴和最本真的情感。

  二、雏形(20世纪50~60年代)

  50至60年代是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出版物中许多是当今优秀艺术大师的作品,内中将前面所提到的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艺术手法运用其中,包括版刻、壁画的元素,以国画水墨及工笔重彩为主。1959年杨文秀的《小医生》就是相当精彩的一本,它运用传统技法,线描作画,平涂色彩,人物造型朴实,传神而不夸张,笔下有极佳的素描功夫。《小医生》的结构已经呈现图画说故事的功能,与欧洲、日本的图画书相比毫不逊色。

  现在再来看这些画面,总是令人感动,不管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可以体味到画家们是在倾尽全力去表现,在画面中倾注着自己的情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儿童阅读  原创绘本  绘本历史  早期阅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