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立全新的父母角色

http://www.sina.com.cn    《幼儿家长手册》 

  全新的父母角色

  人类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人类的活动就像是一幕幕社会剧,人们在这些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谓角色,就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某一类人的行为系统,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比如:在单位你可能是领导,然而面对母亲你就是儿子,面对妻子你是丈夫,而面对孩子你又变成了父亲。如果你依照在单位里领导角色的一套来处理你与母亲、妻子或孩子的关系,那么你注定要碰壁。因为不同的角色必须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角色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只有充分认识到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自身角色的内涵,才有可能选择和采取适当的角色行为。

  父母角色是有子女的社会成员固有的社会角色,表明了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行为模式。父母角色是天然不可转移、唯一不可替代的,其影响是终身的、深远的,所以社会对于父母角色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最高的。父母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父母,更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教育者,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

  一、角色意识和行为的误区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完美地表现和行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由于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理解或认识不同,人们的角色实践也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角色意识模糊

  晓月和吴军是一对年轻夫妇。当初晓月怀孕时,主要由晓月的妈妈来照顾。吴军天性开朗热情,喜欢和同事朋友聚会,他觉得妻子怀孕就是妻子一个人的事情,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挣钱、应酬,最多给妻子买回来一些水果。因此他家务事很少做,对妻子的感受很少过问。当孩子降生时,吴军大摆宴席,因为当了爸爸,他激动万分。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烦恼,晚上不能好好休息,吃饭也常常被打断,妻子也变得烦躁起来,他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连聚会活动都不能参加了。吴军开始整日无精打采,和妻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僵硬。本来他们夫妇是非常想要一个孩子的,可是孩子来了,他们却陷入了困惑。他们没有体会到初为父母的幸福和喜悦,同时也丧失了自我。

  有些人认为,当医生得学医,当教师得学教育学,可当父母就不用学了,孩子一出生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爸爸和妈妈,还没有谁剥夺过我们这个权利。然而美国就发生过因为父亲殴打孩子而被剥夺监护人身份的案例,血缘关系是注定的,但是亲情还是会改变的。如果不称职,父母就是伪父母;如果很称职,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是真父母。

  所以,我们不可小瞧“父母”的神圣与伟大。从孩子的孕育到他长大成人我们一直要学习如何做父母,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任务和挑战,父母也是要再成长的,伴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却被一些必然的琐事而缠绕,就会像吴军,不知转变角色学习如何做爸爸,反而在过去和现在不同生活状况的夹缝中苦恼,没有体验到做父亲的甜蜜,还丢掉了自我。

  当宝宝还在胎中安静地沉睡时,准妈妈就要多多向那些有经验的妈妈们学习讨教,比如在孕期有哪些注意事项,应该增强哪些方面的营养,为孩子的降生做些什么准备等等。而准爸爸也不能闲着,这时,他要承担更多家务替准妈妈分担压力,要多关心准妈妈的营养健康状况,多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准妈妈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情等等。如果这个时候,准父母做得很投入很到位,当孩子降生时,他们就不会慌乱,也不会一下子适应不了了。

  当宝宝呱呱坠地被抱在怀中时,爸爸妈妈们就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了。哺乳、清洗、关注、逗他开心、和他“说话”、刺激他的感觉等等,父母要多多学习养育的科学常识,并积极体验和尝试,不能逃避也不能畏惧,否则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宝宝渐渐长大,开始活蹦乱跳,这时爸爸妈妈们除了感到幸福之外,最关心的恐怕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如何保证孩子的健康安全,如何开发他的早期智力,如何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如何让他成为受欢迎的人等等,这些都需要父母们考虑。试想如果认为天生就是父母,这些问题会解决吗?做父母的难道不是一边学习一边来尝试解决的吗?许多父母开始四处寻找介绍幼儿心理的图书,开始积极聆听专家学者或者成功父母的讲座,有的甚至抽休息时间去高校学习教育、儿童心理方面的课程,真是精神可嘉。父母就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那些拒绝学习、拒绝帮助、一意孤行、自以为是的家长,只能品尝亲子之间冲突不断、感情淡漠的后果,最令人痛心的还是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2.角色行为错位

  “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花钱,上重点学校,这样就保险了;请老师辅导;还有他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做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候还给他默单词、默生字、辅导他写作文、出算术题什么的。”这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在刚结束不久的天津市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期间在做咨询时与专家的一段对话。

  这位母亲的回答,可以说代表了相当多的父母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这些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拐杖”、老师的“助教”,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1)角色错位的危害

  ◆一是“强己所难”。

  一些父母尽管为孩子付出得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强己所难”。

  ◆二是制造了孩子社会化障碍。

  由于父母过于注重孩子学习,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家庭帮助他们社会化的责任。比如有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

  ◆三是“受累不讨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

  不少孩子对父母一味抓学习的做法相当反感。结果形成了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抵触的恶性循环,极大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2)父母应找好自己的定位

  目前社会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方面具有开朗乐观、聪明活泼、兴趣广泛、喜爱新奇等积极性的人格特点,但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任性、焦躁、自私、自傲、依赖性强、控制力弱等消极人格,面对这些父母该怎么办?家长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溺爱、迁就甚至包办孩子小事务的错位角色,放手让孩子自理生活小事,同时要做到严格要求、说话算数,不乱许愿、不花钱买安、不过于心疼在嘴上,逐步引导孩子从过强的自我角色意识中走出来,走到关心父母、关心家庭生活的角色中来。这个教育难点要是被家长突破了,孩子就大有既成才又成人的希望了,其良好的个性也就养成在望了。

  ◆日常行为习惯方面

  有一个三岁的小朋友,特别的挑食,从不吃素食,妈妈采取了诱导、说理、变换色彩等方法都没有效果。有一次妈妈带着孩子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带着孩子去体验贫困孩子的生活。她们在农村一个孩子家里住了一个星期,小朋友看到农村的孩子,有时的菜只有几个豆子,她便也学着吃,回来以后不用妈妈再费口舌。不仅不挑食,而且变得不再铺张浪费了。四岁生日时,爸妈要买布娃娃,孩子还说要把这笔钱寄给山区的孩子,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因此,爸爸妈妈要营造更多生活气息感染孩子,通过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熏陶孩子,使他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

  ◆幼儿学习方面

  至于幼儿学习方面,家长也要在生活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渗透和传递,而不能僵硬地设置很多任务和压力。比如辅导孩子画画,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到公园尽情享受,在愉快的心情下描绘,而不能板起面孔对孩子说:“今天下午一定要把这盆花画下来,我还要给你打分的!”这样,孩子的热情和创造激情顿时就被吓跑了。另外,家长还可以配合幼儿园主题活动提供一些资源或者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孩子接受的信息给以补充和丰富等等。比如,幼儿园正在进行带着孩子感受民间文化的主题活动,那么家长就可以抽出休息日带孩子去一些民间文化比较繁华的地方,如琉璃厂,各种手工艺品一定会帮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和文化。

  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父母要发挥这个优势,自身首先就得具有对生活的感情,才能带着孩子体验生活。这才是父母应承担的角色。

  3.角色行为偏颇

  【情景一】豆豆躺在床上,指着酸奶,还未开口,妈妈已经把酸奶端到跟前,说:“不用说,妈妈就知道你想喝酸奶了!”豆豆指着书架上的一本图书,还未开口,妈妈已经抽出了其中的一本递到手中,说:“不用说,妈妈就知道你要看哪本!”

  【情景二】明明和妈妈在公园里画画。明明想要画草坪后面的大树,妈妈却偏要他画草地里的五颜六色的花。

  “瞧这么多小花,多漂亮!快画下来吧!”

  “不,我就要画树,我偏不画小花!”

  母子俩在公园里争执起来,最后,妈妈威胁道:“你整天画大树,有什么意思?你要是不画小花,我今天就不带你回家!”

  明明大哭起来。

  上面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恰恰反映了角色行为偏颇的两个类型。一种是对孩子的需求无不服从,一种却是自我中心,无视子女的独立性、个体性。无论哪种极端,都是对自身应承担的角色认识不足的表现,都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1)几种错误的角色行为

  ◆角色意识模糊。

  尽管对于成为人父热情有余,但对于为人父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认为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其实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尤其是做称职的、合格的父母,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牛马式的父母包办代替。

  即一心想替孩子成长,孩子要西,家长不敢指东;孩子需要什么,家长马上送到眼前。有人说,孩子应该学会自理自立,可是家长们却很不以为然地说:“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做了。”这是不可信的。雏鸟不学飞,翅膀就会退化,人不学做事,大脑会迟钝,四肢会麻木,“长大”又从何谈起呢?还有些家长是嫌孩子笨手笨脚太费事,不如自己做了省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种家长太自私,舍不得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难道能为孩子做一辈子吗?这样的爱与服务,与其说是溺爱,不如说是剥夺了孩子生存的能力和成长的快乐。而且,这样对孩子的服从和呵护还会令父母丧失自我,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是不好的。

  ◆强权式的包办代替。

  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办法,家长却偏偏要强加他的意见。最常见的冲突发生在穿衣服上,许多个早晨都是在妈妈和孩子的吵闹声中度过。“我想穿这一件!”“不行!”孩子有他对衣服的喜好和偏爱,为什么非得听妈妈的呢?又不是妈妈穿。或许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怕宝宝着凉,怕宝宝热着,宝宝没有经验,不会选择适宜气候的衣服。但是除了强制以外,难道没有别的途径了么?

  有一个妈妈曾谈起她的经验:大衣橱里她特意为儿子开辟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专门的小隔断,不同的季节里摆放不同的衣服,与气候不适宜的衣服尽量存放起来以免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给宝宝一定的权利,让他自己搭配衣服,一放手,忽然发现宝宝的审美能力还很强。比如牛仔上衣一定要配一顶鸭舌帽,运动裤下一定要穿运动鞋等等,当然,宝宝不免会有胡乱搭配的“创意”,那么妈妈就需要进行婉转地劝导,并争取获得宝宝的同意和满意。

  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不是奴隶式的服从,也不是强权的压制,而是充分鼓励了宝宝的独立自主,发挥了宝宝自身的潜能,真正锻炼了宝宝生存的能力。所以说,父母的角色是对孩子成长进行辅助和支持的帮助者,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孩子自己。

  (2)家长的正确做法

  父母角色学习以及角色扮演直接影响着角色行为的实施,影响着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并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所以,要想履行好父母角色就必须进行角色学习,建立明确的父母角色意识,了解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角色规范,强化角色责任感,在与子女的相互交往中认真学习、实践和体验,并能够伴随着子女成长阶段的变化而适宜调整,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角色行为体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