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撒谎
第一种,是无意识的撒谎。
比如我家宝宝两岁的时候,平时头磕到墙上后,就指着自己的头叫“痛痛”,妈妈就会给他呵护,让他在抚慰中得到安全感。但是,有时候在没有任何外力磕碰的情况下,他也会指着头叫“痛痛”,他的撒谎只不过是为了让妈妈呵护一下。这里所谓的无意识,是指他没有欺骗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因为想得到呵护,就幻想又“痛痛”了,也称之为幻想性撒谎。
再举个例子。
3岁的萌萌从幼儿园回到家,书包里有一朵塑料花。妈妈问,是谁的?萌萌说,是我自己的。妈妈大吃一惊,自己根本没有给她买过花,所以不可能是她自己的。这还不是妈妈最吃惊之处,最吃惊的是,萌萌说花是自己的,说得理直气壮——即便是一个老手在撒谎,也不会撒得这么镇定。这可把妈妈急坏了,这么小,撒谎就这么成熟,这哪成呀!
孩子这么小,这样熟练而理直气壮地撒谎是从哪里学的呢?这一点家长可以不必自我检讨,这种撒谎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属于现实与想象混淆。她喜欢某个东西,玩过以后便认为那个东西是自己的,并不是有意撒谎。萌萌的妈妈第二天便和她一起上幼儿园,把花还给老师,并教她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家长只要有心,现实与想象混淆症很快就可以消除。
无意识撒谎,可以叫做幻想性撒谎,也可以称之为现实与想象混淆症。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在大人身上,比如说你打麻将的时候,在听牌,特别想和,这时候有可能看错一张牌以为自己和了。别人以为你是诈和,其实你自己心里明白,在一瞬间,你出现了现实与想象混淆症,并不是故意要诈。既然大人都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出现也很正常,起因一般来自于某个特别强烈的愿望。这时候家长只要做好解说真相的工作,就能把孩子的幻想性撒谎纠正过来。
第二种,行为性撒谎,或者叫有意识的撒谎。
行为性撒谎是比较普遍而严重的。如果萌萌经常把幼儿园的花带回家,那有可能就是有意识的撒谎。这时候孩子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不会那么坦然地说花是自己的,可能会犹豫,会有编造谎言时狡猾的表情,会有害怕露出马脚的担心。从心理上来说,此刻她明白这花是幼儿园的,目的是想骗过妈妈把花据为己有,免受惩罚。她非常有意识,骗的目的很明确,不再是因为脑海中无意识混淆了花的归属,这时候家长可要仔细观察。
一些孩子会从爸爸妈妈衣服的口袋里偷钱,被爸爸妈妈怀疑后,死不承认。因为没有证据,父母只能怀疑,甚至在孩子的狡辩和发誓之下,还调转怀疑方向,如果家里三代人一起生活,甚至造成家人之间的互相猜疑。这种现象在中国相当普遍。家长对此的反应,如果觉得这件事非常严重,就会对孩子严刑逼供、大打出手,还有一种处理方法是不了了之。
这两种做法都相当偏颇,不值得提倡。治病要治根,所以先要找到病源。在这个例子中,即便你找到了证据,名正言顺地把孩子教训一顿,也无济于事,很有可能他下次更狡猾,更隐蔽。因此,假如你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是孩子所为(一般来说,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有没有撒谎,有没有花钱的习惯,有没有作奸犯科的胆量,大体是可以判断其嫌疑程度的),你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防止冤枉孩子,你可以用假设法跟孩子交流,在交流中把孩子的动机找出来。
你说:孩子,假设这个钱是你拿的,这次我不打算惩罚你。你能承认错误,说出拿钱的动机,在我理解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你。假如你不愿意承认或者不好意思承认,那也没关系,但你要意识到这是一种犯罪行为,是绝对错误的,这个习惯不戒除,很有可能毁掉你的一生。假如你以后需要钱,可以跟我商量,正当的需求,我会满足你,如果我觉得不正当,也会跟你说清楚,总之,不愿意你成为一个小偷。
通过这种推心置腹的谈话,使得偷与被偷双方互相理解,以后孩子就没有必要用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这样明理的父母,孩子就会在内心有反省和忏悔之意,既然自己的愿望通过正常渠道也能满足,那又何必要偷呢?除了少数心理疾病患者,小偷并非生来爱偷,是因为他觉得无法从正当渠道满足需要,否则谁也不愿意偷偷摸摸。孩子的反省并非一瞬间或者一两天就能达到效果,对撒谎严重的孩子来说,要经过长期矫正才能有所改变。很多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后,家长或者老师采取侮辱性、压迫性的惩罚,使得孩子由此变本加厉,破罐子破摔,甚至形成偷瘾,积习难改。
对于这种行为性的撒谎,家长需要摸清孩子撒谎的欲望和动机,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并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进行疏导或者矫正,也就是满足合理性的欲望,慢慢戒除或者转移不合理的欲望。这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懂得用沟通的方式到达孩子心灵隐秘的地方。
第三种,被动性撒谎。
被动性撒谎介于第一种撒谎和第二种撒谎之间。这也是有目的性的撒谎,但是属于在客观环境逼迫下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比如说,一个孩子考试得了56分,他把分数改成86分,才拿给父母看,以图蒙混过关。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不及格要受到父母惩罚,及格了不用受惩罚,一些粗糙型的父母就是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方法也简单,凡是不及格的,想办法弄成及格就行了,他的智商全用来搞这一套了,客观环境逼迫他如此。
以这个例子来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因为这个原因而撒谎,必须去改变造成他撒谎的客观环境,去寻找更本质的解决方法。孩子成绩不好,原因很多,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有关系,首先你必须接受他不及格的现实,然后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只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撒谎高手。
被动性撒谎的原因,就是孩子的能力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不得不以撒谎的方式来达到。记住,他是被动的,无辜的,家长要解除自己对孩子的这种要求,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
不管孩子是哪一种撒谎,家长在矫正的同时,必须意识到你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心的家长可以把孩子的撒谎能力引导到有用的事情上,比如在需要虚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文学艺术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
我认识一个在中学时不断对父母撒谎的女生,谎话随口就来,俗称有“临时窍”,原因就是成绩不好,不得不处处撒谎避开批评、责骂与惩罚。后来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开始认可孩子的特长,尊重现实,尊重孩子的优缺点,结果大学之后这个孩子的形象迥异,不但很自信,而且文学创作的特长也得到发挥,最重要的是,与家长的关系彻底改善。这得益于父母的尊重和认可以及对其天赋的发展。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孩子的撒谎大多数是被逼的,父母必须正视现实,不要因为孩子撒谎就恨铁不成钢,反而逼迫孩子变本加厉的撒谎。父母一定要找到根源,有变废为宝的信心、耐心和方法。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