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二、少儿时期,引导孩子对古典名著进行学习时,要首重故事情节,次重名著语言
孩子在小时候应该对中外的古典名著有些涉猎。关键是如何引导和对名著的认识。
首先,名著对一门语言的最大贡献是,丰富了该语言的文化。因此,名著的伟大之处不只在于名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
家长引导孩子对名著产生兴趣的方法中,我最偏爱“分享”。当你想让孩子读一本好书,或看一部好的电影时,最差的做法是,把书或影碟堆到孩子身边,然后一脸中肯地劝说,甚至强迫。我的做法是,先把书放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孩子在的时候当着他或她的面自己读书,然后,尽量显现你在读书时的兴奋和欣喜。等孩子感兴趣时,就告诉他们故事情节多么的有趣,还可以把当中有趣的章节段落跟他或她一起分享,来感染他们。记住: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去看。如果你想让他们去读,你把故事的精彩之处讲给他们听,讲一段后,一定不要忘掉说:“书里写得更精彩。好多地方我记不起了。太有意思了。”
我为了让女儿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那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兴奋地给她讲,里面的夏洛克总能把不讲道理的话说得让人无可辩驳,把威尼斯的官员们为难得张口结舌;里面贫穷的巴塞尼奥多么机智的把美丽的富家女鲍西娅娶到家;后来鲍西娅又怎样地女扮男装在法庭上请君入瓮制服了诡计多端的夏洛克等等。最后女儿多次主动催着我尽快把书拿给她。从那本书里她知道了西方文学史上贪婪无情的文学典型夏洛克,重情重义、为朋友甘心两肋插刀、宁愿付出生命的兄弟典范巴塞尼奥和安东尼奥,还有英语里的成语“一磅肉”的由来等等。
如果孩子还小,不太认识字,可以找拼音版本简略故事书,让他们自己读书的时候一看就懂。有些家长拿着满是半文言文字的《水浒》、《三国演义》跟孩子分享,当孩子自己打开书看时,痛苦得不得了,自然不愿再去看。
只要孩子对“武松打虎”、“倒拔垂杨柳”、“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都知道后,名著的作用就基本完成了。
名著给语言的是典故,是思想。对名著的教育要以故事为主,没有必要去读原著。西方的名著也是让孩子对故事梗概有所了解,知道一点就行,先在他们的大脑里种下种子就可以了。我推荐我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读过一本白话版的中国通史,效果很好,一下她就对中国历代的掌故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还增加了其对历史的兴趣。
当然,如果你能让孩子在小学前把名著原著读完也可以。由于年代已久,名著的语言难懂,故事情节也不如现代的小说或影视剧来得直接,读起来一定会相当的沉闷。在引导孩子时要“诱之以利”。我的做法是:读完三部(我没有让她读《红楼梦》,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太难)之后,给她买电脑。家长的正确心态是:只要孩子读了,不必管她读懂了多少。我们只看重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读了忘了没关系。读过了之后忘掉了95%,只剩下了5%,与只知道5%有着本质的区别。
培养读名著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培养读书的过程。读书的过程要比读书获取的知识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关注三、用书影响孩子
杭州的一位家长问:王老师,我们就是按你说的那样从小给孩子读书,现在6岁了,基本上自己能独立阅读《杭州日报》、《读者》等书刊,并且培养出了读书的兴趣。现在孩子的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论什么样的“大部头”她都愿意读,我们特别高兴。今年该上一年级了,我们遇到了一个选择:现在杭州市一所非常有名的私立学校有“全托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了,是让孩子去寄宿学校呢,还是让她在我们附近的小学,每日有父母相伴读书呢?前者,可以自小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后者可以让孩子多些亲情。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对于这个孩子,我个人的意见是让孩子至少也要到读完小学才可以“脱离父母”。
“影响教育”里讲,家长要用“督促、引导、分享、榜样”各种方法来影响孩子的行为。“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在孩子小时候家长设法“影响”出他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未来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的“水之源头”、“木之根本”。卓越人生始于斯,成于斯。
关注四、读书的益处
读书促进健康
忘记是哪位名人说过:“吾之身体由口腔进食物以养之,吾之身当由目腔纳书籍以养之。”这句名言颇有见地。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刘向语)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语)
“学习为保健性的理解力。”(一位瑞士人口学者语)
总之,读书(指读好的书,下同)不仅是有效的求知途径,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这就如高尔基所说的“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读书何以能促进身心健康呢?
医学告诉我们,人的健康有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医学家做过调查,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旺盛不衰。人在静中读书,心情平和,精神欢愉,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平衡,各种机能十分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内脏功能良好,从而使体内的精气不耗散,外邪无机可乘,这一来疾患无处可生。
读书有益于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见疾病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人生如良苗,保养仍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文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也以“生无他癖,性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所藉之铲除”赞美读书。
读书还能延年益寿。日本人口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群中寿命最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美国的人口学家预测寿命时给勤奋学习的人加3岁。
读书还和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篇美文,一本好书,能让读者宠辱皆忘、浑然忘我、身心轻松,从而把读者带入那种虚极静笃的和谐境地里,时常几个小时眨眼过去,极尽欢愉,尽享其乐。
大声朗读更有妙用。从运动器官功能来讲,大声地朗读除了使用眼睛外,还要用嘴和耳朵,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嘴的发声,使三种器官与大脑联网,其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
中外学者研究证明,朗读能促进人体健康。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读书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说明读书具有增智、娱心、养性等功能。朗读时,除了调动眼、耳、嘴三个器官的功能外,还要配合呼吸,促进肺的运动。经常朗读充满美感的文章、诗词,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更能令人赏心悦耳。读得琅琅上口,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韵味无穷,甚至可以读得摇头晃脑,这对身心大有裨益,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培根谈读书,堪称读书之“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