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对热爱的事情执著追求的能力
“玩”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玩自己的玩具时,玩得废寝忘食,玩得浑然忘我,乃至忘了整个世界;我们曾耳闻有的孩子在游戏机旁几日几夜地沉浸到里面,直到身体无法承受;我们也曾听说牛顿在实验室里经常通宵达旦,需要助手提醒他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它使自己能游离出现实而得到极大的休息……这都是“玩”。 “玩”绝不是不认真,恰恰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玩”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人正是在这种投入的状态中,“玩”出了认知,“玩”出了门路。孔子曰“玩索而有得”;美国莱特兄弟在玩滑翔中做出了飞机;德国的贝尔在玩无线电中发明了电话;国学大师林语堂说,学问、思想是在燕居闲谈时切磋出来的……人类在“玩”中开始思考,同时也是在“玩”中学会了思考。人类何尝不是在玩中发现了整个世界呢?
“玩”是一种“学乐交融”的境界。明代的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的确是极好的见解。
“玩”也要会玩。方法就是:将兴趣专业化,培养“研究”的习惯。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些知识来
杭州的一位家长如是问:
我儿子要升五年级了,特别爱读武侠小说,并且醉心于自己写武侠小说。老师说,这样做会耽误学习的,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把这一嗜好给他停掉呢?可是也有人说,这是件好事,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的观点:这是件好事,要鼓励,更重要的是加以正确地引导。
阅读武侠小说是很多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一个钟爱。少男少女们在里面能找到自己的偶像,找到那种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侠义精神”——大仁大义(中国成年人口中常说的为人要仗义,处朋友要义气等等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积淀了吧);同时,少年人的汪洋恣肆的想象,与天真烂漫的理想都可以在那里面得以实现(武侠小说多数都是少年人经历了多灾多难的童年后,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习得了通天彻底的武功,最终成就了大事业,实现了人生的终极梦想)。其实这样的故事受欢迎又何止在孩子的武侠世界呢。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有过类似的说法,他说,不论种族,不论文化背景,不论地域,不论时代,都喜欢听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遭遇了千难万苦之后,奋而抗争,最后获得了成功。前一段热播的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军人题材的《士兵突击》等等励志故事,无一例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武侠因为多数故事都是在讲述自己同龄人的奋斗故事。再有,当今盛行的网络游戏,也都是这样一个历程:虚拟的人物,也都是要自己从一个小角色,经过对网络里事件的参与(或杀怪,或过关)最终胜出,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精神世界里,人的任何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和抱负都可以得以实现,精神重负得以解脱,心中郁结得以释放。当人类永生的奢望不能得以实现时,当人类对于现世的苦难无能为力时,成年人去求助于宗教。人类对于梦想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以“有涯”之生命,去搏斗“无涯”之造化,遭遇挫折自然会远远多于所谓的成功。用想象来安慰自我,以便自己能以更大的勇气和力气去面对未来的挫折和无奈,何错之有?可歌可泣呀。剥夺一个人的理想和想象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当然,让孩子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打打杀杀的故事里,与现实完全脱离是不行的。引导他们去学习更多对今天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成了我们“教育者”,即家长和老师的任务了。
孩子爱写武侠,这是件天大的好事。说明他们已经从被动的欣赏进入了“主动参与”阶段。事实证明:主动参与比被动陶醉更能让人更大程度地享受过程。因此,编故事比听故事、做游戏比听说教有更大的*,因为在这当中,人的想象能得以更大程度的实现。所以,对于只是爱读武侠的孩子,一定要引导他们去自己创造。对于开始去试着创造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朝着专业的方向走。
要让孩子对武侠小说不能只停留在“读”和“写”的初级阶段,要上升到“欣赏”与“创作”的层次。
读武侠,要读好的作品,从中体会作者的各种写作技巧、故事套路、谋篇布局、文化内涵等等。当把这一切“门道”读出来之后,自己再去创作就有路可循了。自己去创作时,虽不见得能写出精品,但一定可以写得有模有样。
第一点:一个武侠作家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想写出一部有点样子的“武侠作品”,不是简单几个人物,打几场架就完了。聪明的作者都会把人物和“打架”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里去,这样做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作者还可以借此“投机取巧”。作者可以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虚构众多的人物,很多的场面可以根据历史文献,按照现成的历史线索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丰富再创作。我把这种方法叫做“借尸还魂”。经典范例有很多。
梁羽生先生最是具有代表性。他的大多数故事都是这么创作的。《江湖三女侠》当中,就是借用了清史“文字狱”中的受害者大儒吕留良的事件,虚构出了他的女儿女侠吕四娘的故事;还利用清帝雍正正值壮年却神秘死去的历史事件,说成是被吕四娘为父报仇将之杀死;借助这一段历史巧妙地把自己虚构的人物唐晓澜、冯琳、冯瑛与雍正之间的感情纠葛融入到里面。根据清朝才子纳兰容若、将领楚昭南的故事增进去自己虚构的凌未风等人物,创作出了《七剑下天山》;根据唐代武则天的宫廷故事,创作了《女帝奇英传》等等。
金庸先生自己声称不爱用历史背景写故事,我们依然发现:《碧血剑》中的袁承志是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之子;用乾隆是汉人的野史资料创作了《书剑恩仇录》;用康熙清除鳌拜的故事在《鹿鼎记》杜撰出了脍炙人口的韦小宝;还把崇祯帝的女儿长平公主改造成了一代女侠“独臂神尼”……
这当中最具创意的还属黄易的《寻秦记》。他干脆就把一个香港特警项少龙放回了秦代,参与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吕氏春秋》的编写、焚书坑儒等历史事件了;无厘头搞笑的是,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居然说成是香港特警的后代,令人忍俊不禁。不止如此,他的另几部玄幻故事《成吉思汗》和《大唐双龙传》无一不是如法炮制。
孩子如果有创作武侠小说的欲望,我建议从这种方法入手。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还便于操作。一篇长篇武侠小说的整体布局,场面宏大,完全由自己完成,对于初级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为什么不找一栋“大楼”(历史故事框架),然后展开想象去进行设计装修(去构思丰富小说的事件)呢?
家长的引导方法:鼓励孩子读史书。
首先肯定孩子的做法予以支持,引导孩子读精品,学会欣赏。然后,到书店买一本《中国白话通史》(该书我曾引导女儿去读,收效甚佳),让孩子先对历史有个概括的了解,然后从中选择“多事之秋”,动荡时期,历史事件比较多,创作空间就会更大。
第二点:一个武侠作家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每一部小说不单单是一个故事,那样就太单薄了。我们可以通过大师的作品来领略个中的奥妙。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除了侠义精神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积淀,令人百读不厌,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是所有经典必备的一点。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此人平生两大爱好,一曰“武”,二曰“吃”。在吃上的研究,金庸借助洪七公的口说出了“叫花鸡”的做法的每一个细节,讲述了南宋时期的宫廷菜肴的种类及做法,还有黄蓉为了让洪七公教靖哥哥“降龙十八掌”,每天不重样地给七公做美味菜肴,每个菜的精细考究,绝对不都是作者的杜撰,一定是有案可查的;再如:《笑傲江湖》的“梅庄四老”对琴棋书画的见解,我最不忍释卷的是老四丹青生对葡萄酒的那番认识与见解,把世界“酒文化”嵌入当中,爱酒的人“品 ”了一杯“文化酒”,大快朵颐。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金庸研究了10年的佛经,因而他后期的小说里又充满了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