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的《寻秦记》中,项少龙在纪嫣然的雅湖小筑之中与战国时代“先贤”们的辩论里,儒家的仁爱治国、韩非的法家学说、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始终学说”、近代的“三权分立”学说,都有所出现。由此可以看出,为写此书,作者一定曾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进行过一阵“恶补”。
古龙早期的作品中,对武打路数的描写也是传统的武侠路子——各种名目的武功名称,纷繁复杂的武术招式。他真正成熟,拥有自己特色的小说当是《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等等。这些小说摒弃传统的武打描写路数,不再大篇幅地武打场面描写,改为“一招制敌”、“不战而胜”、“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等交战中心理描写,从而反衬出交战的激烈与惨烈。另外,故事情节悬念迭出、匪夷所思,绝不落入俗套。前者的灵感来自日本的武士小说《宫本武藏》,后者来自西洋的诸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悬疑推理小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部非常流行的网络小说《鬼吹灯》,讲述的是一系列古墓探险的故事。当中除了故事跌宕起伏,还涉及到了很多的考古知识,古尸研究,使小说除了神秘之外,又平添了几分科学色彩,更加的严谨可信。如果作者不积累丰富的考古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受欢迎的作品呢。
家长的引导方法: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创作的故事的细节去搜集文化知识及常识。
引导孩子做个有心人,平时读书要面广一些。不能只读书不思考。要做“读书笔记”,记录读到的小说中写的精妙之处;做“剪报”,把未来可能有用的文献资料、视听资料、网络资料收集好。或边发现边用,或分类搁置,留待日后使用。其实所做的一切正是未来写论文的做法。高质量的四五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是不可能熬上几个通宵就能拼凑出来的。都是这样边读书边学习,边搜集边整理,最后把这些材料与自己的观点融合而完成。这就是“学问之道”。
第三点:找出武侠的“老套路”。其实武侠小说看多了,不难发现当中的绝大多数武侠故事的共同手法。记得广播里曾有过如下“戏说”(虽说是戏说,但很有意思)。
武侠世界大观:
1. 孤儿的世界。大侠们“清一色”的都是“倒霉蛋”。在自己出世后没几天,父母及亲人死尽。不管仇敌多么的厉害凶残,总能被一个家奴给偷着送出。
2. 大侠一般都不是好“学生”。每个大侠很少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成才。多数都是靠“百年老怪”传输内力,或吃个“火龙丹”、“毒蛇胆”、“大力丸”之类的东西后,一步登天。
3. 吃烧烤。大侠们一般不喜欢吃正常人喜欢的食物。都是躲到荒郊野外,找几根树枝烤野鸡,烤青蛙,烤田鼠。先不说不卫生,还不环保。没办法人家是大侠,与我们凡夫俗子当然不同。
4. 英雄会。少年大侠都爱凑热闹去出席“丐帮大会”、“杀狗大会”、“联合国大会”,在会上三拳两脚击败所有武术大家,名满天下。而会议结果往往是:虽然击败了普天下的武林高手,却被一个几乎不会武功的小女子(这女子就是他爱的人)一剑刺伤,之后草草了事。
5. 爱情故事更简单。天涯处处是芳草,我自独爱仇家女。
……
列出了十几条。武侠迷们看后会莞尔一笑。这也难免,其实展开故事情节的方法就这么几种,出现重复在所难免。只要能有动人的故事就够了。大师们都用的手法,初来乍到的新手们干吗不尝试着用一用呢。
家长的引导方法:给他一个“老瓶”让孩子装自己的“酒”。
第四点:长篇小说的写法:片段完成,整体拼放,反复修改。
创作长篇小说时,专业的作家,会在创作之前列出个大体的思路,然后边写细节边对照大纲。业余写手往往可以有个模糊的想法后就开始写,随着自己的想象往后续。金庸先生的好多小说在刚开始时是在《明报》上连载的。今天写多少就载多少,有时好几个小说同时写,根本就没有整体的安排,甚至有一段时间他出门在外不能写了,让别人替写(《天龙八部》中有一段就是由卫斯理写的,后来又由他自己补上了)。明天故事发展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只知道今天这一段一定要写得吸引人,否则就没人读了。关于这一点,读者可以在《倚天屠龙记》里感受到。刚开始一大段写的是峨眉女侠郭襄与少年时张三丰的故事。写了一段之后,进行不下去了,干脆重敲锣鼓另开张,写起了张翠山与殷素素的故事。并且,你会发现,小说中很多个人物的出现前面都没有伏笔。很明显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过金庸先生这么多年没有写新的作品,一直在修订原来的作品。
家长的引导方法:鼓励孩子放下包袱,大胆去想,放开去写。写一段算一段。最后都完成后统一进行整理。我个人的体会:用电脑写作。你可以任意的改变写作的顺序,自由的删减内容。更便于日后在网络上,或出版社发行。
孩子有两项基本品质是要教育者培养的,一个是学习,一个是读书。读书是很好的学习,同时又是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想说的是,不论孩子现在喜欢什么,都要设法把这一兴趣引向更高的“追求”。追求的实现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探索,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是最大的快乐,这是人的本性。探索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读书”。通过读书可以向任何领域“渗透”。就像是一滴滴的地下水,不论道路多么的曲折,都能顺着树的小小的根须,走向主根,走向树干,走出地面,直到树顶见到阳光。
从爱好向专业方向引导,查漏补缺,向更宽的领域渗透,培养读书的习惯,学会研究的方法,最终将他引向正规的学习途径。
把兴趣引向读专业书,请教专业人士。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健康向上的情趣来
郑州一家长在听完我的讲座后,谈起孩子目前的情况时,说道:
“我儿子小学四年级了,非常聪明,家长教育起来挺难。比如,他做错了事情后,我一着急就爱批评他,他马上说:‘别喊,你不是听了赏识教育报告了吗,专家说要翘起你的大拇指,你做到了吗?’我好言好语他根本不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 他平时做事情不认真、不主动。每次只是到考试的前一段时间才急来抱佛脚,考试的成绩还不错,但不是特别优秀。我让他把精力多往学习放一些,就是不听,尽是搞闲篇。比如电脑。他整天催我买,我不答应,怕他玩游戏上了瘾更不学习了。尽管如此,他在学校还是电脑专家呢。学校上电脑课时,别的孩子有了处理不了的问题都来问他。他告诉别的孩子说我们家没有电脑,别的孩子都不相信。
既然是玩,就要玩出些名堂来
不管培养孩子的什么兴趣,最终目的都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流程与方法。我个人把学习方法,或者称之为“治学研究方法”,做了个抽象的概况如下:
学习(治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1. 向专业问路——向专业人士、专业书籍求教,多问、多记笔记。
2. 记录思考轨迹——写日记、读书笔记。
3. 为想法的实施找资料与方法。
4. 向外界公布成果。
5. 再回到第一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周而复始地循环。
既然是玩,就要玩成个“人才”
人人都喜欢玩,说起“玩”,津津乐道。玩是人的天性,玩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玩中长大的。玩,使孩子体验快乐,玩伴随孩子健康长大,孩子在不断地玩中得到充实,在玩中受到启发。玩会拨动孩子酷爱学习求知的那根兴奋的神经,让孩子在全情投入的玩中不断地创新。可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却不这么认为,有的认为,玩只是小孩子的游戏,孩子高兴就好,玩什么无所谓;有的认为,玩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因而极力反对。那么,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到底该不该让我们的孩子玩呢?
坚持就是胜利。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