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火爆的BBS话题——说说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网友“zzmm”说,20年前,我爸妈对我的期望就是考个大学、有个稳定的工作、嫁个本分的LG。我对儿子的期望是健康正直,然后生活幸福就好。这个话题的跟帖观点大同小异,似乎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在降低,但是看到自己孩子比人家孩子的认字画画等方面都落下一大截,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就会猛然被拔高,与我们当初的想法越来越背道而驰,那么到底是谁绑架了我们对孩子的期望?
莫名其妙的期望焦虑症
网友爱你三分说:“虽然7个月给宝宝测评时,宝宝的各项指标基本都是一般,我也感到无所谓,达标就行了,不是说调查表明从小在班上学习成绩排在10名左右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比前几名的孩子更有成就一些吗?因为他们所受到的关注比前几名要少,思想压力自然就小些,反而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不必成天去考虑能不能达到大人们的期望。”
“可是一天早晨推宝宝去散步时,我看到大乐乐乖乖巧巧地坐在小车里,手里竟然拿着一本小小的看图识字,而且问她什么动物在哪里,她基本上都能准确地翻到那一页。我一看就着急了,说我们小乐乐还不会呢,光会撕书,一点也坐不住,只惦记玩。回家之后马上找出幼儿早教的节目教材,比照宝宝有哪些不会的,发现她还不会再见,还不能认识自己身体的部位,我又急了,恨不得一天之内就把她教会。”
“我被自己的急躁吓了一跳,我这是怎么了?不是说只要让女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就可以了吗?为什么立刻就会去和别的小朋友比呢?为什么我那么性急,简直希望女儿是个天才,什么东西不教就会。我不由得反思,我真的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吗?难道我在潜意识中不是希望她什么都比别的孩子会得早吗?难道等她上学了我真的不希望她能够拔尖吗?我不是一直都希望她能考上清华,和她爷爷做校友吗?”
是谁绑架了对孩子的期望
电台工作的婷婷靠着自己的努力现在过上了中产富足的生活,所以非常能理解从考大学的残酷竞争到职场无处不在的巨大压力,想到了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将面对是强手如林的世界,就不由得要对孩子“狠”一点——演讲、才艺、品德样样都要出类拔萃。像婷婷这样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家长不在少数,因为现在的人才观念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大多数家长必须选择把孩子打造成一个高学历、高智商、高技能的人才,而且这个过程刻不容缓,似乎一步落后,步步皆输,如果稍有不如意,就会引发父母的极大焦虑。
而父母的焦虑强烈程度与父母的易怒程度密切相关,父母的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孩子的自闭、胆小、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行为,甚至让他们失去可贵的信心和进行的内在动力。家长的过分要强在“我是为孩子好”后面隐藏着对子女教育的急功近利情绪,而且独生子女往往承受着两代人在过去人生追求中失落的梦想。同样的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对于亲子关系中,为孩子必须绝对服从家长意愿和情绪,听从父母“善良”的安排提供了合理而普遍的认同。
园长观点:期望心态最重要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业务园长周联认为,就一幼来说,在课程设置中已经考虑到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回家之后幼儿园更多地希望孩子能与家长共享快乐的亲子时光,培养亲子感情。
尽管如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的心态确实普遍存在,周副园长说,小班参加兴趣班的还少,中班以后逐渐增多,到了大班甚至会向幼儿园主动咨询,因为一幼本身不提倡也不举办任何兴趣班,但是家长主动要参加兴趣班,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孩子的修养气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现在的“兴趣班”层次差别较大,进行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会造成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要和孩子充分沟通,选择好兴趣班后,家长和孩子要一同坚持下去,不能一看到别的孩子的其他特长,就希望自己孩子是“全才”,最后报了很多班,一个都没学好。
点点周刊记者 李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