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往常一样一天天过去,三个孩子依然围绕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我做饭。直到有一天,隔壁邻居大婶来家里串门,看到我手忙脚乱地做好饭,一碗一碗给孩子们盛好,摆在饭桌上,她实在看不惯了,心直口快地说:“孩子们,你们已经是大孩子了,怎么能像客人一样看着你妈妈忙忙活活,也不伸把手帮帮妈妈呢?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等着妈妈来伺候你们呢?”
然后,邻居大婶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你那种不科学的母爱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则、有方法。”
邻居的话很伤人,三个孩子都很难受。我安慰孩子们说:“没事的,别往心里去,妈妈能撑住,妈妈喜欢照顾你们,一点也不累,你们还小,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就是最听话的孩子了。”
邻居犹太大婶心直口快,她看不下去我包办孩子的一切,无微不至地伺候已经超过14岁的孩子。这也难怪,到了以色列后我才发现,以色列家庭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生活。在以色列,没有中国人“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在以色列人看来,富可以富三代,关键看父母对孩子施加什么样的爱。
中国人觉得爱是爱,教育是教育,而犹太人觉得,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所以,犹太大婶对我的批评,我其实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她会这么一针见血、直截了当。
犹太大婶不留情面地跟我说:“沙拉,不要把你这种落后教育方式带到以色列来。不要以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你这样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你怕孩子干家务活,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宁肯自己咬牙将全部家务活都承担下来。可你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他们是家庭的一员,他们对家人也应该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担大人的负担。这样,就绝对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当孩子找到价值感、尊严感时,他会主动学习,效率会更高。而一个无责任感、无价值感的孩子,尽管坐在书桌旁,却可以心猿意马地不做关于学习的事情”。
犹太人是个非常尊重知识的民族,即使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读很多书。邻居大婶虽然不是博士、教授,但是她说的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至今仍回味无穷。
“沙拉呀,父母能给孩子许多爱,但父母却不能代替孩子长大。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份爱是要有质量的。有的爱就像清水一样,润过孩子干渴的喉咙之后就无影无踪了;而有的爱则好像浓浓的鲜血,注入孩子们的身心,一生都将在孩子的身上流动,给予孩子们生命的力量。”
邻居大婶还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后来,我跟很多妈妈聊天时,也常常讲起这个故事:
一只母狮子教小狮子捕猎。母狮子对两只小狮子说:“孩子们,现在我要教你们捕猎。好了,辛巴,高福,现在就开始去追兔子吧!”
她话声刚落,两只小狮子就开始奔跑起来。突然,稍大的一只因为跑得太快摔倒了。母狮子心疼地对它说:“孩子,你以后就不用捕猎了。”每天,母狮子都带老二去捕猎,让老二吃饱了之后就把剩下的肉给老大吃,老大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大和老二都长大了,母狮子有一天病死了。老大和老二只好出去捕猎。追着追着,他们俩走散了。老大想找食物吃,可是它什么也不会。过了三天,老大倒下了。它对世界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恨你!”
其实,我对邻居大婶的教育并不陌生。在小时候,我爸爸也这样教育过我。年迈的爸爸总是在喝完早茶后,一边听《蓝色的多瑙河》、《静静的湖泊》,一边跟我轻轻诉说:
“沙拉。你千万不能因为爸爸现在在你身边照顾你,就把这种照顾当成习惯,因为爸爸不是总留在你身边。你必须随时告诉自己:今天我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今天有爸爸来喊我起床、接我放学、把衣服帮我整理好,我可以睡到自然醒,慢慢收拾东西,明天爸爸不能来接我,我也能改成早早利用时间,把第二天要用的东西准备好,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干净。只有这样,你才能‘能屈能伸’;只有这样,爸爸才能放心。有一天,你离开家,就不会吃大亏。”
“沙拉,你将来一定会去学校过集体生活。你记住,一定要勤劳。你要主动打扫你周围的环境,别忘了环境是大家都要用的。要多给别人的暖瓶打水,每个人都要喝水,帮别人多做事,你会赢得人望。”
爸爸担心我不能面对生活的无常,怕我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成习惯,他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就是怕我不勤劳,成为懒丫头,不受大家的喜爱。他更怕有一天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我没有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没有办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犹太人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都会让孩子获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在犹太人看来,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
就拿我们在谢莫纳小镇上的一家犹太邻居来说吧,我们家住三楼,隔壁那家经济条件不错,他们家跟我们住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房子正在装修,临时租借了我们隔壁的房子住。尽管经济上挺宽绰的,他们家仍然让10岁的儿子看家里的账目,让孩子知道在现阶段生活要花掉多少钱,让孩子明白家里需要很多钱来付帐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邻居解释给我听,原因在于他们想让孩子明白,“谁都喜欢玩,但这需要你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获得好的学业成绩,有工作、有生存的能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和玩具。”
尽管,我潜意识已经认同了犹太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方法,也看到了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在谋生处事方面比我的孩子强出一大截儿。可是,让我改变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我还是百般犹豫。我担心这种入乡随俗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万一他们不理解我,怎么办?万一他们跟我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怎么办?
但是,老大以华和老二辉辉很懂事。一方面,他们从上海来到以色列后,也亲身体会了以色列“生存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感受到同龄的朋友比自己更勇敢、更坚强、更有目标和生存能力。他们觉得邻居大婶对他们的批评有道理。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想能像个小男子汉一样,帮妈妈承担家庭的责任。他们兄弟俩跟我说:“妈妈,也许邻居阿姨说的没错。妈妈,让我们试着去锻炼一下吧。”
身处以色列,耳濡目染系统的犹太家庭教育,邻居犹太大婶不留情面的批评,都促使我思考:我过去的爱子方式是不是感情用事、不科学,有落后之处?这会贻误孩子的未来吗?我是不是应该重新去建立母亲的价值,重新去思考自己满腔的母爱?这些思考像一根根火柴,点醒我、擦亮我,促使我去比较中国母亲的爱与以色列母亲的爱的不同,它们又有什么相似?这些异同会对下一代的成长产生什么的影响?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