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中国超常儿童教育30年 > 正文
全国首个超常幼儿班上月在北京开学了,入读的19名儿童全是5岁左右的幼儿。这些超常幼儿是否过早被赋予了“神童”、“天才”的头衔?给予幼儿早期“超常”环境是否有弊端?昨天,记者走访了幼儿超常班并就相关的问题采访了各方专家。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教育专家刘正奎博士表示,超常幼儿不是“神童”、“天才”,只是在某一领域比同龄人具有优势的孩子。超常班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比普通班更适合他们的教育,使这些具有共性的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
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幼儿超常班,记者看到10几个小孩正围着大长桌在专心地给一幅画着“水果列车”的图案填色彩,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陶然幼儿园园长陈宁说,这些幼儿的独立性都比较强,思维活跃,但表现不一,比如有的表达能力强,有的逻辑思维强,也有特别内向的,喜欢我行我素的,老师们都不会强制、约束他们。
甄别:有许多科学数据支持
据介绍,作为中科院心理所超常生研究的实验班,所有超常幼儿的甄别考试都是由中科院心理所统一制定试题。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教育专家刘正奎博士表示,测试分初试、复试和试读,经过“多指标,多途径”的科学鉴定和两周的动态观察。刘正奎说,对5岁左右的幼童进行鉴别确实有难度,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初步认为5岁左右的儿童可以有许多科学数据支持鉴别。
教学:课程符合孩子自身特点
园长陈宁说,超常班只是希望能在这些儿童的早期给予他们更优化的教育环境和更适合他们的教育,并不能保证他们未来有多么成功。超常班的课程并非外界所认为的高密度训练,主要的课程包括创新课堂、逻辑思维训练、自然体育课,还有专业老师授课的才艺课,如滚轴、陶艺、围棋等,形式多样,课程符合超常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使他们感兴趣。任课老师至少是幼教大专的,有三四年教学经验,经过长期观察的优秀老师。
陈宁介绍,超常班没有专门开设文字课,而是将文字学习与别的课程融合在一起,每天午觉前,老师会讲一些成语故事,再把成语贴在墙上,让这些超常生主动去学习,甚至是在无意识中学到文字知识。
陈宁说,超常班的教育不会要求他一定要会100以内加减乘除法,而更多的是在于培养孩子自发地发现事物的能力。
家长:不希望孩子自认“天才”
记者采访了几位“超常”幼儿的父母。家住北京远郊的王先生说,他家的小孩比较调皮,在以前的幼儿园里,得到的负面评价更多一些,因此感觉这里的教育模式更适合孩子,但他不希望孩子有认为自己是天才的感觉。
对于孩子今后的期望,王先生表示不会强求孩子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只是想让他有一个好的心理发展空间,多一些学习思维和方法。
观点碰撞
反方:不利孩子成长
正方:应该因材施教
从开先河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开始,人们在关注超常生的同时也衍生不同的看法,对超常教育更是存在各种疑虑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那么,开设幼儿超常班,给予幼儿“超常”环境是否适宜?
超常班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质疑的声音,一名年轻的母亲就肯定地说不会苛求孩子上超常班,因为不希望对弱小的孩子有目的性太强的要求,更希望小孩快乐自由地成长。
北京有的早期教育专家表示,如果把太多的目光投放到发展孩子的智力上,对小孩的成长不利,加上超常幼儿如果长期处在小群体里,与其他孩子沟通很少,容易导致性格缺陷。
对于某些质疑,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教育专家刘正奎博士认为,教育机会均等不仅仅是要提供一个学校,同时还要提供适合儿童能力、个性方面的教育。超常儿童由于智力发展、认知能力特别强,有时反而成为老师责怪的对象。许多超常儿童放在普通班可能就是所谓的“坏”孩子,因此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另外,从国家培养人材的角度看,超常生如果比较顺利的话,十三四岁就可以进入大学,这对国家、家庭和个人来说都能节省很多资源。
记者谢绮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