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翔:获奖感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 19:48  《东方娃娃》  

  “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这是丰子恺先生对自己孩子说的,我喜欢这句话。我祈望能够进入孩子的生活,向孩子学习。我祈望能够做出孩子喜欢的图画书,祈望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园青菜成了精》的创作就是我通过图画书进入儿童世界的一次旅程,我变成了孩子钻进书里。希望孩子们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与作品里的“孩子”快乐嬉戏,这是我做这本书的初衷。

  《一园青菜成了精》是中国北方民谣,诙谐幽默,读起来朗朗上口。初读,感觉内容儿童味很足: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

  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

  江南反了白莲藕,一封战表打进京。

  豆芽菜跪下奏一本,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白菜打着黄罗伞,芥菜前面做先锋。

  小葱使的银杆枪,韭菜使的两刃锋。

  牛腿葫芦放大炮,绿豆角子点火绳。

  轰隆隆三声大炮响,打得辣椒满身红,

  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扁豆扯起棚,

  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见害了怕,一头钻进泥土中。

  但是进入创作的时候,发现把这首童谣翻译成图画书语言时,童谣的时代背景意味过于浓厚。这首童谣隐喻的是白莲教与朝廷的抗争, 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进行了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 

  而且其中“坐大殿、掌正宫,白莲藕,战表” 这些词,幼儿很难理解,更不知道这些词后面的含意。如果是按童谣的语意来画,会画成讽刺故事。画出来至多就是一本讽刺版图书,故事里的没有儿童影像。这不是我要的能够让孩子开心的书。因此,我们把童谣内容进行改动,内容改动的构想落在了孩子的闹腾嬉戏上: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

  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

  豆芽儿跪倒来报信,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两边兄弟来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

  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

  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个倒栽葱。

  韭菜使出两刃锋,呼啦呼啦上了阵。

  黄瓜甩起扫堂腿,踢得韭菜往回奔。

  莲藕斗得劲头儿足,胡萝卜急得搬救兵。

  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声响。

  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

  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看抵不过,一头钻进烂泥坑。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对比原文可以看到改过的童谣接近了孩子的生活,孩子容易进入演戏情景之中,进入角色,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比如我们把坐大殿改成称大王,掌正宫改成当娘娘。孩子容易顺着语意进入扮家家的角色,江南反了白莲藕,改成隔壁莲藕急了眼,这个句子的改动把成人世界的抗争转化为儿童之间的打闹。我们增加了两边兄弟来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这段描写可以让我们想到童年伙伴们游戏里经常出现的场面。

  精炼的句子是童谣特点,如果只读童谣,那是一串珍珠项链。但是图画书需要情景与细节的描写才能让孩子读下去,当你把童谣的句子分段在每一页的时候,童谣连贯的项链断了,句子如同散落的珍珠,瘫在那里了。如何把把它再连起来呢?情节的暗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添接了细节描写,去掉一些图画无法表现的场面。比如原文里只有胡萝卜一方出征打败藕王的描述,没有双方出场、对峙、叫板的场面。原文中只有角色的描述,没有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如“小葱使的银杆枪,韭菜使的两刃锋”孩子只看到动作,没有情节,而我们则设计了细节: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个倒栽葱。韭菜使出两刃锋,呼啦呼啦上了阵。黄瓜甩起扫堂腿,踢得韭菜往回奔。图画又将这些具体的动作表现出来,孩子看到了连续的情节,故事性凸现出来了,通过各种细节设计,情节的珍珠链串了起来,画面阅读的节奏延续下去了。

  我们离开民谣继续延伸,用图画说故事。一个故事的发生有几个条件:时间、空间和人物,《菜精》空间是菜园,人物是菜精,那么时间呢?故事发生的时间呢?这是故事前行的关键,青菜成长随着时间而变化,图画语言可以清晰地表现这个变化。经过讨论我们设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那就是从当天晚上到几天后的一个早晨,这个设定让一个人——民谣里没有描写的老农——作为故事的引子现身了,他是菜园主人。扉页上主人快活去了,那么下面的“活闹鬼”不闹腾待到何时?戏就要开始了,有句俗话叫做“家无主扫帚舞”,它让我想起大人不在时兄弟闹腾的快活情景,因此画里许多细节的设计就来自童年游戏的体验。大王小兵是我们童年游戏的扮角,将这些移到青菜身上,儿童的影像在画面里动了起来,闹起来,闹得很不像话。但是我们快活啊。主人回来的时候,我们强把快活压在心里,装乖。但是闹腾总要留下痕迹的,老农目瞪口呆的惊讶是童年闹腾之后大人回来看到我们的表情。画里青菜熟了,辣椒红了,对应的现实是我的兄弟屁股被打红了。因此,改变菜精故事结构的过程,就是寻找童年朋友的一次体验。

  故事结构确定了,怎么让孩子理解我的图画语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孩子是绘画大师,运用、理解图画语言的能力比我们高明不知多少倍。他们能够看懂朋友之间的图画语言。而我们常常会不知轻重地把成人的看法丢给孩子。成人立场的绘画对儿童来说是一堵墙,过于显露成人才气的砌墙往往会成为孩子寻找图画语言的障碍。

  从成人绘画语言转换成童书绘画语言,需要学会用孩子眼睛去看世界,要让孩子能够顺着画面进入故事并在图画里看到自己。本着这个愿望我尝试着多种手法来表现童谣里的诙谐幽默,但成人立场的顽固习惯使我的画作与童谣的调性老搭不到一起,工作因此停顿了好长一段时间,让我很伤脑筋。直至信谊执行长张小姐建议我用白描的手法来试试,才让我找到了方向 ,那就是向儿童学习。《菜精》的初稿是我和小外甥讨论进行的,他和我一起画造型,给我演绎菜精的故事细节,并强行在我的正稿上留下他的痕迹。我尽量学习他的视点来描述孩子的生活———童谣里孩子的生活。我学习国画传统技法,我喜欢丰子恺、齐白石先生的画,发现大师的心与儿童如此心相近,同样淳朴、真诚、单纯,一定是因为了“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最终我学习他们的写意手法画出了《菜精》。图书出版后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一年里重印了四版,许多妈妈和我说她们的孩子读了《菜精》很快乐。一个妈妈在网上留言这样说得:书里的童谣字句和我听到的北京童谣相差不多,两岁多的儿子最近也正是更喜欢听“北京童谣”的时期,慢热的他让这本书在书架上放了差不多两个月,最近才开始翻出来让我念。

  当我念到“韭菜使出双刃峰,一个劲儿地往前冲,黄瓜使出扫堂腿,踢的韭菜往回奔。”他乐不可支,学着我的口气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念到“打的辣椒满身红,打的茄子一身紫”,儿子就在墙上贴的认青菜水果的图片里面指了辣椒和茄子出来,很兴奋地说:“妈妈!在这里呢!”

  真的很开心,这本绘本带给我和儿子的快乐的阅读时光。

  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作为一个图画书的创作者,儿童观是我们图画书创作绕不过去的话题。什么样的儿童观养出什么样的图画书。你心里有没有儿童,翻书一眼可以看出。装成儿童,再像,还是一个顶着大头面具混在儿童里的成人而已。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