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自强:谈幼儿文学现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8:05  新浪育儿  
朱自强:谈幼儿文学现状(图)
图为:朱自强

  朱自强: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参加这个研讨会大约一天多下来,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很兴奋,很激动,但是从我个人来说,我也另外有一种心情,就是很紧张,这个很紧张是感觉到总是隐隐有两股力量在拉扯我,因为我们这个会和上海一个研讨会时间正好重在一块,那边也在邀请,而且因为我在日本留学交流比较多,他们希望我一定去。这边也在邀请。后来张楠一个电话,我最后决定到这个会上来,所以那边开会的时候我要想着打电话过去跟日本朋友解释、问候。还有一个,我为大会提供的文章,幼儿文学一种艺术的妈妈语,但是在我临动身到这个会之前,我到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儿童教育的研讨会,我正要动身这边打电话问我能不能调整一下,从我国幼儿文学的现状分析这个角度谈,但是究竟谈什么,我一直很犹豫很矛盾。首先主办方要求要满足,我来的机票还在口袋里,但是从我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来看,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恐怕是非常有难度的。另外从我个人来讲我也很想关于幼儿文学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谈谈我的一个想法,因为这个想法我知道要开这个会,为这个做准备,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说到幼儿文学我个人想找到一个意向的东西或者一个集约式的有整合性的概念,来表达我对幼儿文学的一种理解,所以我想到了它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下面简单谈谈我对我国幼儿文学现状的一点理解。

  理解目前幼儿文学的现状,我自己想到了三个关健词,一个是启示,这一点其实昨天的会有的代表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大家有共同的一个感受,中国的儿童文学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大概觉得80年代是少年文学一枝独秀的年代,那个时候有评论家对少年文学兴起说这是一场儿童化的运动,儿童化给幼儿创作的文体有明显的衰落迹象,而且对这种现象报以掌声,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批评这种观点,就是你把兴奋点放在少年文学上面。到了90年代,其实很多作家都有一个意识的转变,儿童文学的创作开始向小学这个阶段,就是向儿童,所谓的童年文学开始兴起。到了2000年,我觉得是不是像樊老师说的可以把男婴作家作为一个现象来研究,我自己感觉这批作家集体有这样一种创作婴幼儿文学,幼儿文学的意识,而且是集体的行动,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幼儿文学开始兴起,隐隐的前兆的东西。经过2000年之后出现了图画书的热潮,一开始是翻译,最近这两三年原创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实整个的儿童文学这30年是有一个从大到小这样一个转移的过程的,我说这是幼儿文学在启示。

  第二个关健词我想用的是转型,一种转型是文体的转型,幼儿文学由我们原来理解的有的时候,你比如356夜,那个很少有插图的,后来是大量的插画,但是现在向图画书转型,有的作家也从通话作家向通话书作家,还有曹文轩,他现在也在创作图画书。其实这些我觉得都是转型的现象。另外比如说幼儿文学过去主要在杂志里生存,以后更主要的我觉得可能要在图画书中生存,这也有一个出版形式的转型。

  第三个关健词我想就是艰难,这条路我觉得还是很艰难的,而且路会很遥远,其实提交论文我读到两位画家,就是李老师和程老师,他们两位在文章中都涉及到了,当然主要讲的是图画书创作的难度,我觉得论述的都是很有启发性。为什么说是艰难呢?其实幼儿文学创作的难度最大,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般来说总是先捡自己最容易做的事,做着做着能力提高就转移到幼儿文学上来,那么它的难度,我接下来谈关于幼儿文学是一种艺术妈妈语的问题,就是妈妈语的掌握,不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这个妈妈语不只指母亲,也包括爸爸,爷爷奶奶,我们掌握妈妈语是一种本能,但是到幼儿文学创作这儿来掌握妈妈语就不是一种本能,它需要天性,当然和本能有关,但是还有艺术的修炼,创作的意识等等。

  首先想谈一谈什么是妈妈语?幼儿会接触到各种语言系统,有各种语言环境,幼儿的语言能力,像乔木斯基也有过评价,他认为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语法的结构,所以会迅速在三年左右时间把一种语言精通地掌握。(人名)有一本很著名的著作就是语言本能,他在这里面说婴儿是顶尖的语言学家,儿童具有句法逻辑的天赋。他论述了很多语言这种作为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的问题,虽然是这样,但是我想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还是需要有特殊的语言系统。比如说,你让婴幼儿去听电视里边的新闻联播里边的政治时事类的语言,我觉得很难学会语言。还有大人之间的聊天,你聊工作,小孩就在旁边,他也很难学得会,就是他需要有一种能够被他的心灵,他内心中所谓的与生俱来的语法结构能够同化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是什么呢?就是妈妈语。妈妈语在教育学上,在语言学上又叫儿语,为什么叫妈妈语呢?因为我觉得对幼儿文学来说给他们创作的是大人,所以想从大人这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当然这个妈妈不只是生活中的妈妈,给他们创作的什么人都可以,而且我觉得可能年龄越大,这种妈妈语可能会掌握得更好。

  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妈妈语?当婴儿开始学说话时,在他的听觉环境中有件事至关重要,有机会听见语言,尤其是所谓儿语。人类生存处境最奥妙的现象,莫过于每个文化中的成人,似乎都保有一种对婴儿说话的特殊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一向较为简单,小宝宝,你今天好不好,此类语言中,夸张的节奏无疑较容易抓住婴儿的注意力。

  下面谈一下幼儿文学作为妈妈语的艺术特质。幼儿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与一般的文学不同,甚至与童年文学,少年文学都不同,它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从艺术的妈妈语这一角度看幼儿文学有几个特质,一是充满爱意,让孩子感受到悲哀,是婴幼儿文学的最高法则,感受不到爱意整个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关闭。幼儿文学充满了妈妈语所具有的那种爱意,它关怀、呵护、抚慰、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金波老师讲到安全这个词,我觉得是这样。比如图画书,为什么幼儿喜欢圆圆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给他带来安全感。这些都说明幼儿文学它的爱意。比如说夏尔贝落的小红帽不是妈妈语,因为小红帽被吃了。而格林兄弟的小红帽则是妈妈语,小红帽被狼吃了之后,猎人赶来了,把狼杀了,小红帽又跳出来了。还有像自私的蜗牛这类作品,80年代有一批那类的书,什么自私的蜗牛,骄傲的金鱼,这类的题目有很多,这类的幼儿故事都不是妈妈语。另外我觉得像小蝌蚪找妈妈,都是典型的妈妈语。幼儿文学是拒斥的文学作品。

  第二,具有鲜明、悦耳的韵律和节奏。幼儿是用身体来感受、思考的。在婴幼儿阶段,儿歌这种诉诸身体的韵语对他们的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妈妈本能地知道这一点,经过儿歌的韵语的浇灌,幼儿心里的语言萌芽会飞速地破土成长。我认为,很多儿歌就是富于韵律节奏的妈妈语的自然发展,比如吃豆豆,排排坐,幼儿故事里语言也应该是富于韵律感、节奏感的。日本有一本著名的幼儿文学名著叫不不园,非常经典的一本幼儿文学,我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就会不断地反复地大声地读出来,我要把它读出来,不是像翻译小说那样内心中念出来就好,一定要读出来。我读一段,郁金香幼儿园里有30个孩子,30个孩子里有18个是星星班的,12个是玫瑰班的,星星班的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所以个个都觉得了不起。玫瑰班的孩子是些明年不能上学的孩子,有些孩子才三四岁,帽帽今年四岁。大家看这个开头,郁金香幼儿园里有30个孩子,30个孩子里有怎么怎么样,这个班那个班,有点像儿歌里面的顶针格的笔法。下边还有一段,我们看看他运用的韵律,郁金香幼儿园里有两个老师,你看这个简洁明快的交代,前面有两个班,现在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个子矮矮的春也春子老师,一个是个子高高的夏也夏子老师,春也春子、夏也夏子,是很有韵律的,读成日语也是这样。我就想到我们的古诗,山外青山楼外楼,山外楼外,这样交替的韵律的音节的出现,就形成一种韵律感,一种节奏感。

  第三,契合幼儿逻辑。幼儿逻辑里有艺术,小孩子看妈妈在切菜,妈妈,刀在走路,我觉得这是一种诗的表现,也有情感的表现。看着月亮跟自己在走,小孩子眼里都有这个世界,月亮在跟自己走,爸爸,月亮也有家吗,月亮也回家找妈妈吗?他这个里面其实有一种对月亮的关爱在里面,所以不能创造出幼儿逻辑的作品,我认为是难以成为优秀的幼儿文学。什么叫幼儿逻辑?简单举点例子,汽车和滴滴,那个是幼儿逻辑?小孩子第一次看见汽车,你如果说那是汽车就不是幼儿的逻辑,他不知道什么是汽车,但是你说是滴滴,他一下就会产生理解。我觉得滴滴是幼儿的逻辑。另外像小黑孩桑布,老虎互相追咬,像搅拌奶油一样,我们翻译过来的一本图画书叫小黑孩和大老虎,那里边把小黑孩画黄油的画面都删掉了。下面举个例子,你几岁,你几岁不知道,你姓什么不知道,你家住几楼,住七楼,怎么上去,坐电梯,怎么找你请按电铃滴滴。你家人口多不多?很多。有几个?七个。这个抓住了幼儿逻辑,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内容这个层面,都抓住了幼儿的逻辑。

  第四,富于儿童生活情境的语言,妈妈语要富于幼儿生活情境。比如摇篮曲,杨树叶哗啦啦,我想象就是北方在院子里哄婴幼儿睡觉时唱的摇篮曲,孩子通过你这种行动的情境语来体会你的情感。像斗斗飞,讲的是小孩会在儿歌里自居的,那个虫就是小孩自己,虫儿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头。妈妈说妈妈回家了,小孩在后边追,其实都是情境的东西。还有小白鸡,这应该是北京儿歌,你想想除了日常生活中孩子见到,你想想里面的拟声词是不是一种情境语?只有这种东西才能唤起幼儿的心理体验。

  第五,对话性,摇篮曲是典型的对话作品,婴幼儿对它是有回应的。像你知道小猫吃了什么吗,讲到最后的时候问一句,你都知道小猫吃了什么什么和什么,小孩不用你叫他们就站起来了回答。比如会说话的煎鸡蛋里,卫队长为搜查打开鸡舍门的犯人,查看了国家的房间,然后用大得毫无道理的声音说,没事了,犯人不在这个房间。作者就说了一句,说谎,犯人明明就在房间里。

  第六,反复性。妈妈语其实是一种反复的语言,幼儿文学其实也有反复的特征,从阅读理论来说,幼儿的阅读也是一种心理的猜测游戏,你要想使故事变得可以预测,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用反复的手法。我们结合好饿的小蛇来看一下,这是日本著名的图画书作家宫西达也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他发现一个圆圆的苹果,你猜猜这个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咕咚,真好吃。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咕咚,真好吃。到这儿幼儿已经能猜测出来了,咕咚,真好吃。到高潮,幼儿故事也会有高潮,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又在散步,这时候他发现一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扭来扭去爬上树,然后张开大嘴还是咕咚,到这儿结束没有?我觉得到这儿如果结束了就不是妈妈语,还不能结束,啊,真好吃。你看,到这儿不仅没有那个树的形,它都已经消化掉了,这个树在这个位置上,这棵树一开始就出现过,图画书里有很多隐藏的信息,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好的他们很容易发现的信息。关于反复性,其实在民间故事里也有很多,儿歌里边也有很多反复,那个结构上的反复性,语言的结构和不断出现的蔬菜花卉都是有规律的在反复。还有像盘歌,又叫对歌,什么尖尖街上卖,都是很有规律的反复,通过这种反复培养的是孩子的推测、判断,甚至是推论的能力。

  最后想说的就是妈妈语其实作为幼儿文学的一种艺术的妈妈语,和日常生活中的妈妈语是有形似的部分,更主要的是一种神似。我自己刚刚思考,还要继续做深入的研究。另外,如果一个为幼儿创作的作家,他不掌握这种妈妈语的话,我觉得很难成为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最后一点,像妈妈语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这个妈妈语要逐渐不要用了,儿童文学也一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语也逐渐越来越少,渐渐转化,转化成童年文学,转化成给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写的小学校里的文学或者童年文学。

  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思考,谢谢大家。

  朱自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研究。出版《儿童文学的本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评论一百多篇;出版译著六种;主编多种大型儿童文学丛书。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幼儿文学  幼儿画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