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培养识字神童不见得是好事
以前是上学后再识字,现在是先识字再上学,没有识字量的积累,孩子初入学会很困难。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孩子入学前知识储备的集体提升,学前必须认识几百个字成了岛城即将入学的小朋友要面对的一个“潜规则”。娃娃识字究竟该不该?
“我真是后悔死了,早知道现在孩子学得这么累,上学前真该让孩子识点字!”谈起正在上一年级的儿子阳阳,沈女士向记者大倒苦水。
去年9月,六岁半的阳阳从幼儿园升入市区东部的一所小学读书。在幼儿园的三年,沈女士觉得不能让孩子太辛苦,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给孩子报特长班,只是到了大班的下学期,孩子突然对国际象棋发生兴趣,她才给孩子报了个国际象棋班。所以入学时,在汉字、拼音、英语方面,阳阳基本上是白纸一张。但是对孩子的数学,沈女士还是比较有把握:“他的计算能力还行,学国际象棋时经常赢棋。”
但就是在这门不让家长太担心的数学课上,阳阳却因为识字不多栽了跟头。上学期考试评等级,阳阳的数学都是不合格。老师也常常打来电话,提到阳阳的识字量太少,这样下去会影响后面的学习,需要家长平时下工夫。沈女士非常吃惊,拿着卷子,发现一些很简单的应用题阳阳都做错了。细问孩子,孩子说不知道这些题是让干什么的。沈女士把题目念了后,阳阳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过了期中考试,老师都不读题了,阳阳认的字太少,自己根本看不懂。”看着宝贝儿子,沈女士很着急。
“一定让孩子提前识些字啊!”现在,面对朋友,沈女士都要现身说法。
个案】
分析】
新生一字不识数学考不及格
教材:要求识字量高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了
“两高”抬高小学新生入学门槛
对孩子的遭遇,沈女士很困惑:“学前不识字,以前上学时好像也没这么吃力,怎么现在上学对识字量要求这么高了?”
青岛市一家知名度颇高的幼儿园,素来奉行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不办英语、珠心算、拼音等特色班。但是去年从大班开始,拼音、数字开始向课堂渗透。在一些活动主题里,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将识字穿插其中。一位大班的老师无奈地说,孩子上学后,有家长向幼儿园反馈,在幼儿园啥也不学,比起其他幼儿园的孩子吃亏了。所以,幼儿园只好妥协了。
在校外,快速识字、识字效率成了一些学前教育机构招揽生源的招牌,参加识字班,学读三字经,不少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加入其中。
究竟是啥原因让识字成了一个入学前不能回避的话题?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教材的变化是主因。青岛的小学语文教材经历过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套版本。2005年起,青岛市启用苏教版语文教材。从事语文教学15年,先后经历过三种教材的青岛朝城路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苏彬认为,三种教材中,感觉苏教版对识字量要求最高。一年级上学期,需要孩子会识255个字,会写的字129个。人教版的记不太清了,但是肯定比这少得多。
“学生入学后,不仅要学识字,还要学写字,仅一年级上学期会写的字就有129个。如果入学前能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学起来肯定要轻松得多。”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直言。
除了教材的要求,新生入学前识字量普遍增加,智力水平明显提高,也促使教学进度加快。一次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市南区小学生入学一周的平均识字量为100多到200字。一个40个人的班里,认得200多字的孩子占到了1/4,不识字的孩子仅有1/10。
一位曾担任过某区语文教研员的教育界人士表示,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因此进行各种相关的学前教育,变相抬高了小学生的入学门槛。
学前究竟要不要多识字?深陷周围的学龄前儿童识字热中,不少家长很苦恼。
“人生识字聪明始!”借用一位学者的名言,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副校长认为,学前不一定非得会拼音,但是要识些字。幼儿越早接触汉字,其日后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就会越强。
也有教育界人士提到,刻意培养一些识字神童不见得是好事。有的孩子学前识字不少,甚至能读书读报,但是入学后缺少新鲜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从入学神童变为问题学生,很可惜。如果孩子感兴趣还好,如果不感兴趣,过早去认字容易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学识字应该顺其自然。相比知识上的储备,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更重要。
不少老师和家长反映,很多学前识字多的孩子并不是刻意学习的,更多的是来自生活中的慢慢积累。比如一些喜欢看动画片、听歌的孩子,有时比整天对着识字卡、玩识字游戏的孩子识字量更大,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青岛市实验小学的王学芳老师建议,在生活中领着孩子看看站牌、包装袋什么的,渗透一下,读一读,培养孩子的主动识字能力。孩子认字后,在阅读中会对学习拼音有帮助。本报记者于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