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过家家
因为经常看到妈妈做饭,丁丁对做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很多人觉得小男孩不应该玩做饭的游戏,不过,丁丁妈不这么想。男孩和女孩的游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这天玩撕纸游戏的时候,妈妈悄悄地将游戏引导到了做饭这个主题上来:“奶奶最喜欢吃面条了,我要给奶奶撕一碗面条哦!”妈妈撕了一些细细的长条,丁丁也参与进来,两个人很认真地撕了起来。
“这些粗面条给爷爷吃,爷爷喜欢吃粗面条。”妈妈撕了一些宽的纸条。
“奶奶喜欢吃细面条,我们再给奶奶撕一些细的面条吧!”丁丁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的话,立刻接话。于是,妈妈又撕了几个细细的纸条。
“妈妈,那爸爸呢?”
“你自己问问爸爸要吃什么样的面条吧。”
“爸爸,你喜欢吃什么样的面条?”
“我喜欢吃不粗不细的面条。”
“妈妈,什么是不粗不细的面条?”
“比那些粗的细,比细的粗。你看看,哪些面条粗?哪些面条细?”丁丁看了看粗的面条,又看了看细的面条,似乎明白了。他又撕了一些不太宽也不太细的面条给爸爸吃。
丁丁端着一碗碗的“面条”送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吃,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吃”了丁丁的“面条”,然后交口夸赞:“丁丁,你做的面条太好吃了!“
“呀,我都快饿坏了。我也想吃丁丁做的面条呢!不过我喜欢吃细细的面条,要特别细我才喜欢吃哦。”
丁丁立刻动手,给妈妈做细细的面条。这可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丁丁每撕下一条就问问妈妈:“这么细吗?”
“我还想再细点!”妈妈给丁丁出了个难题。于是,丁丁就尽量把面条再撕细点。
“哦,真不错呃!丁丁撕的面条太好吃了!”
“妈妈,我们不吃面条了,吃水果吧!”
“太好了,我正想吃水果呢!”妈妈立刻响应。
“那我给你们撕水果吧!”丁丁开始撕水果——苹果、香蕉、梨……很快,丁丁就撕了不少,不过很多水果的形状都不像。每次看到丁丁撕了不像这些水果的纸片,妈妈不会说他的不像,只是问他:“丁丁,这是撕的什么呀?”
“是苹果呢!”
“这个苹果怎么不是圆的呀?”
“苹果没削好,变形了!”哈哈,小家伙还挺会编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削变形的苹果也很好吃呢!”妈妈假装咬苹果,每咬一口,就撕下一点点纸,然后说:“你看,我都把苹果咬成什么样子了?”
“妈妈,你看,你都把苹果咬得像一只小鸟了。这是小鸟的翅膀,小鸟飞呀飞呀飞……”小家伙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别看,还真的有点像小鸟呢?两边多出了一点,那不正是一双小小的翅膀吗?
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游戏,其实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早教的内容。爷爷喜欢粗面条,丁丁就给爷爷做粗面条,奶奶喜欢细面条,丁丁就给奶奶做细面条,爸爸喜欢不粗不细的面条,丁丁就给他做不粗不细的面条,妈妈喜欢特别细的面条,丁丁就不遗余力地仔细去撕更细的面条……于是,这个撕面条的活动就充满了贴心与关爱。宝宝在这样的游戏中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了很多的社会交往行为,他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开发,而家人对宝宝的鼓励,则让他的这些好行为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丁丁在撕面条的游戏中,他小手的精细动作当然也得到了锻炼,毕竟,要撕出那么细的面条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呀。
过家家的游戏不仅仅限于吃,还可以拓展到衣食住行的诸多方面,甚至可以将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内容都给带进去。比如出行,我们需要出行的代步工具,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去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出行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爷爷需要拐杖,小弟弟需要奶瓶。所有这一切不仅可以拓展宝宝的想象力,还可以将很多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生活尝试等内容带进来,拓宽宝宝的知识面。再比如,卫星上天了,如果宝宝对这个事件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玩一些与此相关的撕纸游戏。撕一个卫星,跟着卫星来一趟旅行,看看月亮,看看星星,看看各种各样的天体……即便父母对天文知识一窍不通,那也没关系,找一本百科全书,和宝宝一起去探究:“你看,卫星飞上天就会看到……”父母不需要教,宝宝就会自己去探索,卫星上天会看到哪些天体。这样一来,宝宝在这个游戏中就很自然地成了主导者,而父母只是帮助他更好地完成这项活动的协助者,于是,撕纸这项活动就演变成了一个承载科普知识的载体,不带施教的痕迹,一切都通过宝宝因为好奇而引发的探索行为悄悄给带了进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