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http://www.sina.com.cn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记者:很多爸爸每天也能回家吃晚饭,但仅仅回家吃晚饭并不一定就能跟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爸爸怎么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于秀:如果你已经是一位能够坚持每天回家吃晚餐的父亲,那么请你遵守如下原则:

  切忌在晚餐桌上对孩子大发脾气,哪怕他数学只考了20分。

  请尽量在晚餐时间讨论一些愉快的话题。

  学习的事情等孩子离开餐桌再跟他谈也来得及。

  不管你和妻子之间发生了什么闹心的事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谈,尤其是在餐桌上。

  请注意吃相,尽量不要狼吞虎咽,要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

  吃了饭,就是亲子沟通、娱乐的大好时光,你可以跟小的孩子谈谈他长大时的情景,跟大的孩子聊聊他小时候的趣事,让孩子知道,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就陪伴在他身边,这会让孩子既敬重父亲,又感到温暖,他会为爸爸的责任感感到骄傲。

  还有,不管你是30岁,还是40岁,只要你是一个父亲,那么请你多一点童心。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多大你就有多大,这样的心态才会使你们都感到快乐。这种时候,没人会管你够不够成熟,只有人会羡慕你还会如此纯真,这可是你享受跟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源泉啊。

  家里每天都有这么一段幸福时光,我不相信有了这样的爸爸,孩子还会有什么问题,妻子还会有什么抱怨,家庭还有什么不够幸福快乐的理由。

  记者:做什么事都有什么事的乐趣,做爸爸的享受和乐趣到底在哪里呢?

  于秀:做爸爸的快乐与满足,并不在于你是否拥有一个孩子,它实际上更在于你是否跟这个小生命一起成长,一起分享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所以我说,做爸爸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开始,是一种人生更丰富的经历的开始,是你的生命更趋于完美的开始,是你真正享受生活里的幸福感的开始。

  带着幸福、享受的心理去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会使你和孩子都处于幸福、快乐之中。在幸福、快乐中成长的孩子,会创造佳绩,创造快乐,并能把这种幸福快乐反馈给父母、传递给后人。这就是父教魅力之所在。

  采访感言

  在家里,在校门口,在家长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陪孩子、管孩子的是母亲,跟孩子关系最好的是母亲,孩子有什么事,最想找的还是母亲。是不是孩子不需要父亲、不想见父亲呢?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就是不想、不需要父亲;家里少了母亲,孩子像丢了魂似的,家里少了父亲,孩子什么反应都没有,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孩子果真不想、不需要父亲吗?那是想不着,要不着,天长日久就习惯了没有父亲陪伴的日子。也许,没有比较,孩子不会感到这有什么遗憾。但是,一旦看见别人有爸爸关心、陪伴,那种羡慕、渴求的表情就会溢于言表。毕竟,在这个世上,与孩子最亲的人,除了妈妈,就是爸爸。甭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怎么爱孩子,但是,毕竟隔着一辈,不可能要求爷爷、奶奶像要求爸爸、妈妈那样。爷爷、奶奶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却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冒险、运动、探索等需求。而爸爸的体能、心性正好能满足孩子的这方面的需要。所以,要想孩子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父亲是不能缺席的。

  就像于秀老师在访谈中所说的:“在身边少有父亲身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欠缺那么一点阳刚之气,缺乏征服生活的蓬勃朝气,就像整天见不到阳光的花花草草,也许不乏美丽,但总是那么纤弱、单薄,甚至无精打采。”所以,不管父亲的生活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忙,都不能成为父教缺席的理由。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父亲要像母亲那样,天天陪在孩子身边,吃喝拉撒睡全管完。社会有分工,家庭也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情,母亲多操点心,多负点责,是合乎情理的,也是能够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的。但是,对于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当甩手掌柜,没事的时候,宁肯和棋友、牌友、酒肉朋友泡在一起,也不愿和妻子、孩子待在一起,那就不能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和谅解了。

  妻子一旦知道丈夫是那么自私、随意、不负责的人,会对丈夫产生看法。孩子一旦知道父亲对家对自己那么冷漠、不感兴趣,也会对父亲产生反感厌倦情绪。

  一个没有家室的人,可以四海为家,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一个有家室的人,就不应该再是那么无牵无挂了。既然已经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应该心有所依,情有所托。即使不能天天陪着孩子,也应该天天想着孩子。就像于秀老师所说的:“心在哪里,爱就在哪里。”你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得到你的爱的。

  孩子心中装着父母的爱、父母的希望和嘱托,还会成为你们不愿看到、想到的那样的人吗?

  把时间、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不会吃亏、后悔的。你现在对孩子怎样,孩子将来就会对你怎样。人的情感就是这样产生、延续的,概莫能外。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