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您是对东西方都有相当了解的人,在您看来,西方家长的教子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
陶宏开:我2002年才退休回国,在美国生活、工作了18年,这几年也是经常出国,可以说,我对西方人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美国,孩子一生下来就有相对的独立生活环境。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开始布置婴儿房了。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婴儿房、婴儿床。父母定时、定量喂孩子、照料孩子。婴儿房不是总有人的,孩子从小就养成独处的习惯。
中国的婴儿大都是跟父母睡在一起。西方的孩子生下来就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睡醒了,没有人在身边就自己玩。孩子习惯了没有人时时守着、护着的生活环境,慢慢胆子大了,独立性就增强了。中国的孩子睁开眼睛就有几个家长守在身边,孩子没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从小就形成对父母的一种下意识的依赖。
中国家长一天到晚都和孩子粘在一起,会逐渐使孩子感到厌烦;西方的父母不是每时每刻都和孩子在一起,这也就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使孩子对父母有一种渴求,见了面会感到很亲热。
中国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在几个家长面前周旋,要吃要喝要零花钱,得不到满足就哭就闹。在美国,一般是不许孩子跟父母要东西、要钱的。美国家长都有自己的预算,一个星期,一个月花多少钱,该给孩子买什么、做什么都是计算好了的。家长的生活很有条理,就使得孩子从小就习惯有条理、有规律的生活。
中国家长喜欢用钱来表达自己的爱。过年、过节,一般家长都习惯给孩子红包,亲戚、朋友也习惯了见面就给孩子红包。这样会使得孩子往往以给钱的多少来衡量长辈对他的爱。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不知道,给红包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比我们更富裕的西方人是不兴给孩子红包的,而是习惯于给孩子礼品。给什么礼品是有原则、有计划、有讲究的,不用孩子说,家长到时就会给孩子买回来。
美国的孩子想有自己的零花钱,就得自己打工挣钱。一般孩子都会在外面送报纸、帮人看孩子、除草、遛狗、当小工、看守房子等,自己挣零花钱。我的美国教授朋友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她们在读中学时就用节假日给别人看孩子,每小时两美元。中国孩子开口就是向家长要钱,动不动就是“你给不给?”家长不给就像犯了罪一样难堪。西方孩子是不能随便向父母提要求的。父母给孩子多少钱是有计划、有要求的,需要孩子说清用途,结果也要一一汇报。
西方孩子,小时候的独立精神就很强,到了18岁,更是彻底独立了。
记 者:西方家长对大孩子是怎么管理的呢?
陶宏开:有一次,我去温哥华看望在那里读大学的侄女。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以为学校里会没有多少学生。哪知道,一进学校,到处都是人:教室里、图书馆里是学生,走廊里席地而坐的是学生,餐厅里也是学生,到处都是勤学苦读的学生。很多人都不理解,现在的西方大学生,看起来比中国的学生更用功,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这是生存的压力。”难道中国学生就没有压力吗?这么多人争饭碗,工作越来越难找,压力不是更大吗?为什么西方的孩子会那么自觉地努力呢?
从经济的原因来讲,西方的孩子都知道,自己长大之后,在社会上立足是第一位的。现在的中国的孩子很少认真思考这些,他们习惯了父母为他们打理一切。以前,中国孩子可以顶职来接父母的班,现在虽不行了,但中国父母依然会说:“孩子,你别怕,天塌下来,有父母给你顶着。”
这里有一个突出的因素,那就是学费!
西方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是义务教育,不需交学费。而大学是要交学费的。90%左右的孩子是用自己打工所得去换取学习的机会的;有一部分是靠贷款上学,毕业以后自己还;也有少数是以优异的成绩拿奖学金、或基金会支持来读大学的。总之,都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
如果你到西方的大学去看看,每年开学前,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册子,那是各门专业的课程安排。哪门专业最适合自己,这个专业是几个学分,一个学分需要多少钱,自己存了多少钱,可以上多少学分的课了,他们都算得一清二楚,册子也会被翻得很破很烂。
为了方便打工,他们要算计好是上白天的课还是上晚上的课,是上周末的课,还是上平时的课。有的一个学分几百美元,上一门课需要数百甚至上千美元,他们会随意不上课、敢不好好学习吗?中国孩子的学费都是父母出,不用他们操那学费的心,似乎一切来得容易,也就不那么在意,不那么刻苦用功了。
有一位美国学者和我说,他的父亲是开五金公司的,他对五金没有兴趣,不愿意接班,他的弟弟接了班,帮助父亲经营五金公司。他的弟弟还住在父母的家里,每月得按时交房租。当时,我很惊讶,美国人怎么这么不讲亲情啊?住在家里,还要向父母交房租,这是为什么啊?他说:“为什么不交?我弟弟他自己也赚钱啊。”争论到最后,他告诉我:“陶先生,你们中国人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去爱的,我们美国人是把孩子推出门外去爱的。让孩子自立自强就是我们美国人的父爱和母爱。”
回国后,接触了那么多的问题少年、问题青年,追溯他们的成长轨迹,才发现,美国人看似冷酷无情的教子策略,实际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