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对父子的谈话。
“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谁去?”
“初中的老同学——王阿姨家的巍巍,八楼的德胜和后街的顺子。”
“顺子?是不是在毕业前出事的那个顺子?”
“老爸记性真好。”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顺子多来往。那孩子太捣蛋了,差一点没被学校开除。上次你们几个一起去玩,就是因为他,你们差点闯大祸。你们这次去哪里?”
“我们去正大广场。”
“不买不卖到商场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逛逛。”
“简直浪费时间!年轻人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再加上那个顺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老爸,有完没完?想象力真丰富,不就是出去玩玩。啰啰唆唆,你烦不烦?”
“小子你听着,跟我说话放尊重点。老老实实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我们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节外生枝。
上面的对话可能在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在有些家长看来,这也许正是个教训孩子的好机会。可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就是件小事,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弄得这么复杂。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意识到无限的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
在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就事论事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这门技术掌握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事论事,适可而止,才会达到有效的批评效果。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什么都没听进去,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听见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被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孩子“不听话”。
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唠叨得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话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教训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