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要忽视孩子每个“第一次”

http://www.sina.com.cn    《为何要说“3岁看大7岁看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什么“第一次”如此重要?因为后面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忽视“第一次”,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阴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第一次”都是不平凡的,每一个“第一次”都见证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重视子的每一个“第一次”,对于孩子的每一次尝试,父母都要给予足够的鼓励。

  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起,整个世界就等着他去探索。这个过程自然会充满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当他离开温暖的母体,发出了今生第一次哭声;当他第一次睁开眼睛打量着这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当他见到妈妈时手舞足蹈,小脸上第一次露出微笑;当他长大后,第一次离开温暖的家……人生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构成的。

  然而,“第一次”往往伴随着青涩,它意味着在之前你从未接触过相同的事情。过来人每每回首都会感慨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是何等的辛酸,又是何等的幸福。对教育孩子而言,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尤为重要。父母都是“过来人”,孩子身上的许多“第一次”在父母的眼中都是那么的熟悉。但是,父母真的能把握住孩子身上的“第一次”吗?

  孩子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父母没看到的时候就发生了。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会让年轻妈妈欣喜若狂,不过,别光顾着开心,还要抓紧充电,学习该如何发现和面对好宝宝更多的“第一次”。

  1. 第一次微笑:一般出现在孩子出生两个月左右。这时的宝宝会非常好奇,经常会睁开双眼四处看,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当妈妈出现在宝宝眼前时,他会紧盯着妈妈的脸,手脚乱动,有时还会无意识地咧嘴微笑。这是宝宝最初的交际形式,也是宝宝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起点。宝宝手舞足蹈的反应会使身体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同时也加深了与妈妈的感情。经常与宝宝进行这种“情感交往”,对宝宝身体、智力、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有益。

  回应方式:当捕捉到宝宝第一次微笑时,年轻妈妈不要兴奋过度,忘记了和宝宝交流。第一次微笑虽然迷人,但也暗示了宝宝的心愿:他希望可以经常看见妈妈,看着妈妈微笑着对他讲话。当然,父母还可以利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如彩色气球、花手帕、小铃铛等引逗宝宝,使他心情愉快。

  2. 第一次发声:大约出现在宝宝出生4~7个月。这也预示着宝宝理解沟通的开始。这时宝宝给人的感觉更加有趣,表情也更丰富了,咿咿呀呀地整天叫个不停。宝宝对声音也更加敏感,无论听到什么声音,他都会试着去模仿,看上去非常快乐。

  回应方式:宝宝的第一次发声或说出第一个“词”,都足以让爸爸妈妈兴奋得夜不能寐。这时,妈妈可乘机与宝宝做发声游戏:当他咿呀乱叫或咯咯直笑时,模仿宝宝的发音会激起宝宝更大的兴趣,令他继续尝试发声;当他发出“啊啊”“嗷嗷”之类的韵母时,妈妈可在前面加上声母加以引导,如当宝宝说“啊~”时,可以教他念“妈~”、“爸~”。妈妈还可以把宝宝日常接触的物品拿给他并教他发音,发音时节奏放慢些,不断地重复,并作适当间隔。用儿语说话可以激发宝宝对语言的兴趣,但是也不必总是用儿语,正常的语音能使宝宝更早学会正确的发音。

  3. 第一次摔跤:大约出现在宝宝1岁左右。一般来说,宝宝3个月会翻身,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10个月之后就学走了。学习走路对宝宝来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尽管他们很努力,但总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回应方式:看见宝宝摔倒,妈妈的心都会猛地一痛。很多妈妈会赶紧跑上前,把孩子抱入怀里又亲又哄。其实,妈妈应该狠下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励:“宝宝,你能行!自己爬起来!”实在不行时,再扶他起来。有了这样的“第一次”,下次再摔倒,宝宝就能自己爬起来。日后遇到更大的困难时,他也会记住“我能行”。

  4. 第一次发现:大约出现在宝宝10~18个月之间。这时的宝宝已经可以摇摇摆摆走路了。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那么新奇。趁妈妈不注意,也许他就伸手从够得到的地方拿了个东西,翻过来转过去地看个不停,按一按,咬一咬,然后兴冲冲连跑带爬来到妈妈的跟前,举起来高兴地“啊啊”叫个不停。

  回应方式:从孩子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父母会发现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迷人!妈妈要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新发现,和宝宝一起分享他的发现,才能激发宝宝学习的兴趣,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的东西。

  如此等等,只要父母用心去看、去想、去发现,宝宝的每一天都是新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第一次”。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用心去引导孩子,用爱去包容孩子,切切实实地重视孩子的每个“第一次”。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