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才等到一枚戒指,你快点套上吧!”
“我不想自己飞走,我们一起等下一枚戒指。”
“那要等多久啊?真是受不了你!”老公公气呼呼地回家去了。
听说,那个小女孩的戒指一直留在森林公园里。老公公和老婆婆仍在耐心地等待下一枚戒指。听说,那个掉了戒指的女孩长大后也生了一个小女儿。有一天晚上,她带着小女儿去森林公园玩。一不小心,小女儿的戒指掉在草丛里,她们找了好久,那枚戒指就是不见了!小女儿呜呜呜地哭个不停,她擦擦小女儿的眼泪,轻轻地说着:
从前,森林公园的草丛里,
有一群小精灵,身高只有一根拇指长,
每天傍晚以后,他们才会出来活动⋯⋯
就像她当年一样,小女儿认真地听故事,也忘记哭泣了。小精灵等待戒指、长出翅膀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下去⋯⋯
阅读驿站
故事里的这对小精灵怀着飞翔的梦想等待着戒指的到来,但当这个机会好不容易来临时,他们却选择了一起留在地上,继续寻找另一枚能够让他们共同飞翔的戒指。作者有意在故事的结尾保留了对于小精灵最后命运的揭示,而是通过另一个小女孩在公园里掉下戒指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猜想已经成为老公公和老婆婆的小精灵是否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我们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故事的讲述始终停留在小精灵的世界里,但到了最后,这个世界忽然消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在的讲故事的声音和行为。这样的处理使得此前有关小精灵的全部叙述都像是从这个声音里传出来的一个虚构的故事,作品也因此染上了一层真幻莫辨的气息。
阅读方素珍
童年生命的力量(节选)
方卫平
方素珍善于从普通的生活场景里敏锐地捕捉到那个最富于童趣的点,继而将它生发开去,使之变成一首有趣的诗,或一个有趣的童话。她在诗里写一个孩子远足前的兴奋心情,却只字不提“远足”,而只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动作——“翻过来⋯⋯翻过去⋯⋯”,把诗中孩子迫不及待的心情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她在童话里写小猪仔参加“白雪公主”的表演,先围绕着小猪仔的角色卖了许多关子:演出前,猪妈妈、猪爸爸、猪爷爷、猪奶奶一起问小猪仔;演出时,猪奶奶、猪爷爷、猪爸爸、猪妈妈之间互相猜问。但一直到谢幕时,小猪仔的角色才得到揭晓:原来他演的是大树旁边那颗胖石头!回想起小猪仔演出前的兴奋和演出时的认真,再看一看演出结束后他毫不掩饰的开心和自豪,我们禁不住想为他的这份孩子气的单纯、真诚和自信,认真地鼓一鼓掌。
延伸阅读
方素珍总绘(节选)
刘碧玲
她是一个很懂得生活、很有美感的人,总是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从头顶到鞋子,还有一些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小配饰,可以看得出是细心搭配过的颜色)跟她走在路上,随时会发现美美的事物,因为她的眼睛是很“锐利”的,善于发现特色的存在,也许是河面上的星光点点,也许是路边一个在卖可爱饰品的小摊贩。在学画的课堂上,她是个超级用功的好学生。除了上课时候仔细地画,她还买了颜料、画纸全套配备,回家一张一张地练习。总而言之,她是一个生活态度很认真又很可爱的人,这样的态度,会给周围的朋友一种好的影响。
火 柴
吴然
村里人把“火柴”叫做“洋火”。
我们一进学堂,李老师就给我们讲,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非常伟大,火药就是其中的伟大发明之一。可是我们问李老师,明明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怎么粘在小木棍上就成“洋火”了呢?李老师吁地吸着牙——这是他遇到麻烦或怪事情时的习惯动作——说,他也弄不懂这个“洋”字是怎么冒出来的。接着,李老师宣布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决定:“火柴就是火柴,不准叫什么‘洋火’!”
火柴是很乖的,整整齐齐躺在小盒子里。不过,它们各自都做着燃烧的梦吧。要不,当火柴做什么呢?这个梦很长,特别在我们村子里。你想,一年到头家家火塘里的火都是燃着的,偶尔哪一家头天晚上没焐(wù)好,焐熄了,要重新笼火,一般都是拿松明子到隔壁家点个火过来,哪家会舍得随便擦根火柴?一盒火柴两分钱,差不多有100 根吧,一年用掉一盒火柴的人家不多。大人腰上都挂着“火镰”。这火镰是铁打的,掺了钢,打起来很有“钢火”。火镰样式简单,可是我该怎样向你描述呢?以树春大伯的火镰来说吧。它的外形是椭圆的,像人的一只丰满的耳朵,只是这“耳朵”上有一双圆溜溜的“杏眼”。打火的时候,食指和中指抠在“杏眼”上,与大拇指紧紧夹住火镰,朝“火石”上猛地一擦,一串火花就会引燃火石上的“火草”——这是连我们小娃娃都会玩的。在星月闪闪的夜晚,院场上会有一串一串金红的火花闪现,会有一个一个的身影追着火花跑跳叫喊,那就是我们在玩火镰了!有了火镰,火柴只好乖乖地、整整齐齐地躺在小盒子里,做着漫长的燃烧的梦。
不过有一次,李老师用“火柴”破案,让阿亮很是伤心。阿亮愤怒地把家里的火柴全部烧掉,让火柴燃烧的梦瞬间实现又瞬间熄灭。
事情和写大楷有关。
我们读村小的时候,写大楷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村里人看重写字,毛笔字写得好,几乎就等于书读得好。阿亮才读三年级,就写得一手好字,他爹说以后过年的对联就由阿亮写了。可是阿亮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家穷,不要说铜墨盒,连个砚瓦(砚台)都舍不得买。阿亮用个土碗翻过来,在碗底上研墨写字。墨呢,是那种大伙儿说的“猪屎墨”,黑倒是黑,就是一股猪屎味,臭烘烘的,难闻死啦。阿亮喜欢写字,又怕写字。你看,李老师才说“写大楷”,阿亮的脸就有点红。他小小心心地、不好意思地、慢慢地拿出他的“猪屎墨”,甚至有点讨好的腼腆,想叫别人不要说他的墨臭。他看看海涛,海涛的字写得也好,但他更喜欢海涛的墨,海涛的墨有一种真正的“墨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墨香”。他想,他什么时候才会有海涛那种墨,才能闻着好闻的“墨香”写字呢?他想象不出闻着墨的清香写字的感觉与爽快。他只能小小心心地、不好意思地、腼腆地拿出他的“猪屎墨”,红着脸,想叫别人不要说他的墨臭。他把土碗翻过来,在碗底上倒了点水,开始研墨⋯⋯
就在这时候,海涛叫了起来:“老师,老师,我的墨不见了!”李老师问怎么不见了?海涛说是一锭新墨,他爹前几天才给他买的,不见了。李老师问:“哪个拿着海涛的墨?”一片鸦雀无声。每张脸和每双眼睛都在转来转去,像是在帮海涛找寻丢失的那锭新墨。阿亮的脸更红了,他在心里骂自己刚才那么羡慕海涛的墨。咣(gu`ng)的一声,阿亮把砚瓦打翻了,黑臭的墨汁溅了一地。所有的眼睛都看着阿亮。阿亮低着头收拾他的砚瓦。李老师把手背在背后,在讲台上走来走去,裤脚把地上的粉笔灰都扇了起来,他大概气极了。“这样吧,”李老师说,“除了海涛,今天写大楷的同学,都站到前面来!”算上阿亮,一共是七个同学站到了前面。我们村小是混合班,一年级到四年级就在一间教室上课。三年级写大楷,四年级就做算术,一二年级趁老师不注意就开始打闹⋯⋯但这时,谁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站在前面的同学。
李老师转身到隔壁拿来一盒火柴。
李老师摇了摇火柴盒。
睡着的火柴都醒来了!
李老师给前面的七个同学一人发了一根火柴。
李老师对七个同学,也是对教室里所有的同学说:
“这些火柴都是一样长的。你们每人手里有一根。如果谁拿了海涛的墨,谁手里的火柴就会长长⋯⋯”大伙儿一听,惊奇成一片,呵呵呵地叫起来。
李老师叫七个拿着火柴的同学出去,说:“等我喊你们,再进来。”
大伙儿七高八矮地趴在窗子上,盯着看这几个同学倒霉地站在院子里,个个都像拿了海涛的墨,颤颤噤噤(j#n)的,使劲握着会长长的火柴。李老师走出去,围着他们转了一圈。每个同学都看着李老师,看着李老师会不会施什么魔法。看不见李老师施什么魔法,只听到他说了声“回教室”,握着火柴的同学就小心翼翼地进了教室,依次站在前面,让大伙儿用“目光弹”扫来扫去。“把火柴拿出来!”李老师的声音不大,但却像打雷一样,同学们都跳起来,跳起来看谁的火柴长长了。几乎每一根火柴都被汗水捂湿了,没有谁的火柴长长了,倒是阿亮的火柴断了。“阿亮留下,”李老师说,“其他几位同学,下去坐好。”阿亮慌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被留下,他轻轻地问:“老师⋯⋯”李老师走到阿亮跟前。李老师脸色很不好。同学都想李老师要发火了,要用他的大巴掌教训阿亮了。可是李老师没有发火,他看上去很疲倦。李老师叹了口气说:“阿亮呀,你就用你的‘猪屎墨’,字不是也写得很好嘛!”阿亮不敢看李老师,轻声说:“老师,我⋯⋯”李老师抚着阿亮的肩膀说:“把墨还给海涛。”“老师,”阿亮吃惊地看着李老师,“我没拿!”李老师也看着阿亮,“没拿,那火柴怎么断了?”“ 我怕⋯⋯”“怕什么呀?”“怕火柴会冤枉我⋯⋯”“唉⋯⋯”李老师又叹了口气,“火柴怎么会呢?把墨还给海涛。”“我没呀,老师⋯⋯”眼泪从阿亮脸上淌下来。其实李老师是喜欢阿亮的,他相信阿亮品行端正,不会拿海涛的墨,可是火柴怎么断了呢?怎么怕火柴长长呢?李老师看看海涛。“老师,”海涛也不相信阿亮会拿他的墨,站起来说,“我,我不要墨了。”“下去吧,”李老师对阿亮说,“好好写你的大楷。”“我没呀,老师⋯⋯”阿亮很伤心。
“老师,老师⋯⋯”是海涛的妹妹,海涛的妹妹拿着一锭新墨,奇迹般地出现在教室门口,“墨,墨,哥哥你的墨⋯⋯”
“哇⋯⋯”阿亮的哭喊惊天动地。他冲出教室,发疯般地跑回家。他把家里的火柴拿出来,拼命咒骂:“死火柴”“混蛋火柴”“鬼火柴”“狗屎火柴”,甚至还骂了声“洋火”!阿亮骂一声擦一根,一根根火柴带着梦一般的金黄色的火苗,落了一地⋯⋯
阅读驿站
关于火柴的叙述是从一种散发着淳朴的古意与勃勃的生命力的乡间生活开始的。那来自乡村人家的不灭的火塘、燃起的松明子和满院场闪烁着的金红色的火镰花,把火柴稀罕的光亮紧紧锁在了小小的火柴盒子里,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勾起了我们对于这种光亮的渴望。伴随着男孩阿亮的登场,寂寞的乡间火柴实现了一次“燃烧的梦”,但它所照亮的却是阿亮的无限委屈和愤怒。然而作者并没有用愤怒来诠释这个故事。当阿亮握着折断的火柴伤心地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时,我们没有听到更多责备的声音,而是从李老师、海涛的言行里读出了一份尽管包含了误解却同样真诚的理解。正是这份朴素的真诚使得关于阿亮的这个故事虽然令人不无叹息,却仍然是温暖的。
阅读吴然
散文的色彩、声音及其他
方卫平
吴然的散文正如他笔下那一群斑斓的太阳鸟,美丽、欢快,翅膀上闪着太阳的光芒。
他的散文从不曾离开他生长的那片风物奇异的土地,不曾离开那片土地所生养的一切活泼的生命。这些作品的文字也因此晕染上了这片土地的各种色彩。在他的许多散文篇章中,作家向他所钟情的自然借来种种色彩,细细安排,层层铺开,读来总让人感觉满目光华,如同一条条在阳光下翻飞的五色缎带。从晨光里飞蹿起来的太阳鸟,闪着火红、灰蓝、金黄、翠绿、紫亮的光芒;被团团绿树围抱的歌溪,衬着溪上湛蓝的天空和白得耀眼的云朵;泉眼边,嫩草闪着缎子般的绿光,上面点缀着红的、黄的和蓝晶晶的小花⋯⋯这些散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感,也是一出想象中的视觉和色彩的盛宴。
……
显然,云南独特的风俗民情给了吴然的散文独特的题材魅力。但我们看到,在吴然的散文里,对于一种民俗的表现始终与一个孩子真切、生动的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白族的“三月街”,是通过一个满怀着憧憬走进赛马场、最终闹出一场笑话的孩子的视角,趣味盎然地呈现出来的;独龙族取名和“踩新路”的习俗,是透过一个名叫“孔嘎·朋”的男孩的亲身体验,生气勃勃地展示出来的;而德昂族绵长的茶传统,则在两个小姑娘卖茶叶的一天里得到了充满生活情味的展现。吴然从来不在他的散文里以“介绍”某种特别的乡俗取巧,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鲜活、具体、生动的童年个体身上。他也特别善于从平常的儿童生活细节中发现别样的童趣。一匹小马、一条溪流、一筒茶叶,都可以成为无限童年情味的生发点。而在《火柴》里,这种童年情味与童年生活的某种沉甸甸的负重结合在一起,使文本多了一股显然有别于作者其他许多散文作品的苦涩之味。作家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也是一种童年!
延伸阅读
写信与作文(节选)
吴然
是的,沐老师说得真好,作文就是写信。信是写信人心的飞翔!对远方亲人、恋人、朋友的多少话语、多少柔情、多少牵挂、多少思念,都交给了面前的一纸素笺了。作文如同写信,不论什么类型、什么题目的作文,写作时你就当给你的朋友写信。把你最想告诉朋友的事写清楚、写生动、写得有感情,这样你的朋友就不仅知道你写了什么事,而且还会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感动。我从写信中获得的极大的好处就是我学会了表达。我后来一直喜欢散文,这不能说和我小时候就喜欢写信没有关系。可是现在,通讯发达方便了,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什么的就行了。这未必不可。但这和“一纸素笺”的写信,是不同的吧?那心情是不一样的吧?即便从练习写作文的角度说,同学们何不提起笔来写封信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