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做母亲
每个女性都无法超越她所处时代下的生育观念
-李炎
我母亲常常念叨一件事情,我出生的时候,洪亮的哭声显得底气十足,候在产房外的一干亲戚人等不由得喜上眉头,纷纷说这肯定是个男孩。等到护士把婴儿性别一报,我奶奶的脸色立刻变了,连说晦气,连婴儿都没有抱一抱,就转身去我大伯家带孙子去了。
四朵金花
我奶奶一共生了3个儿子,大伯很早就过继给同族一户没有儿子的人家,因此大伯虽然有5个儿子,却都只能算是别人的儿孙。因此,奶奶对我母亲,她的第二个儿媳妇期望甚深。我母亲还没出嫁的时候,就是周边地区有名的“铁姑娘”,参加过矿山开发,三八红旗手、妇女代表的证状存了一大摞,可惜她百事好强,却输在了生儿子这件事情上。
我的爷爷天生就是个甩手掌柜,家里连续生了几个孙女,他仍然慢悠悠地用唱读古书的那种调调安慰我奶奶说,家中多女,未必不如别人多子多福。可惜我奶奶不识字,这套道理未必适用。我父亲是全村最有文化的人,在中学教书,这么出色的儿子怎么可以断绝香火呢,她明确向我母亲表示,除了革命成功别无其他选择。
我的第三个姐姐生来体弱,出生时体重和身高明显比前两个孩子小很多,全家人追寻原因,认为是两条,我母亲产前操劳过度,以及乡卫生院的赤脚医生开了很多不应该开的药。事实上,这位赤脚医生的确害人不浅,用当地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人和看马的方子完全一样”,我大姐的四环素牙齿到现在仍然没法消除。
等我母亲怀上第四胎的时候,不仅全家紧张,而且全族,也就是大半个村子的老人都紧张了。我的一个叔爷爷,号称精通周易八卦的“斋公”,在上门庆贺的时候特地说,他已经算过了,这一胎必定是男的,而且卦象非凡。他这么一说,全家人立刻欢声笑语,接着就是研究如何保胎的问题。
按照乡村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生育方法,妇女一般接受的特殊护理就是出生前由一辆架子车紧急推到卫生院,几个小时后产下婴儿就立刻离开那里,所花不过几块钱。产后护理则是一个月不见风,不得洗头洗澡,并以红糖煮鸡蛋度日,我曾经见过我一个堂嫂,在产后平均一天吃18个红糖煮鸡蛋,按照现代科学,不仅营养不合理而且大大超过了肾脏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而在乡村,所有人都相信,红糖煮鸡蛋就是产后的补品,一家中一旦生了小孩,亲戚们送的鸡蛋要有好几箩筐。
上世纪40年代的剖腹产
我出生前,我一位姨妈来看怀孕的母亲,姨妈列举了大姐的四环素牙齿和三姐的矮个作为证明,力荐到大医院去检查待产。奶奶对此很不热衷,她常常念叨,当初生我爸爸的时候,早上还在下地,下午推磨的时候觉得有动静了,没等家里人叫来接生婆,孩子就已经落地了。在她看来,母亲这一辈太“娇弱”了。姨妈对土法接生很不感冒,她出生的时候可是折腾过一回的。
姨妈出生的时候,还远在解放前,她的母亲,我姨奶奶家在省城昆明,姨奶奶在那里接受了新式教育,上过女中,算是新式女子。不过,在生孩子的时候,新式女子也受到了挑战。我的姨奶奶那一代普遍信仰基督教,并接受了西式医学观点,她的孩子都是在教会医院出生,护理完全是西式的。但姨奶奶中的一位,也就是我这个姨妈的妈,相对比较守旧,虽然在姐姐的安排下也去教会医院待产,但心里忐忑不已,进去一看,妇产房的主治医生竟然是个男的,当时惊吓不已,无论如何要求回家找接生婆。回到家,找来接生婆,却因为胎儿体位不正迟迟不能落地,紧急关头,大姐做主,弄来车子又送回医院,还是那个男医生,手起刀落,剖腹产。
按照姨妈的观点,母亲年纪渐大,完全可能需要剖腹产,乡村医院没有剖腹产条件。在上世纪70年代,剖腹产还是很少的情况,哪像今日,进了医院,只要家属有要求,医院十有八九会同意剖腹产。全家人再三商量之下,我终于享受到了产房陪护的“VIP”待遇。
我出生后不到一年,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奶奶的“革命”计划彻底落空。
指定生产
1988年,我大姐结婚了,在做结婚检查的同时,他们拿到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怀孕后到某地去进行定期检查,到某地去生产。发本本的人告诉他们,这样,小孩子的户口可以上在邻近本城最好的小学的街道办。于是,大姐欣然同意接受一条龙服务。在小城里,这是通用的法则。
大姐临产的时候,我去参观了那个指定的医院妇产科,只见走廊里人声鼎沸烟雾缭绕,产妇的亲属们用电炉在轮流煮东西,医院只提供一种食品,就是什么都不加的大米粥。病房外每个凳子上都坐着一个打瞌睡的人,整个医院看上去很像一个难民收容所。生产后,大姐从容吩咐,赶紧结账走人。
星级服务
5年以后,轮到我的二姐生孩子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家第一个按照计划生育的孩子,孩子出生时,二姐和二姐夫都刚结束大学进修。在商品经济时代,我终于见识了真正的星级标准产房,据说是按照4星宾馆修建的,收费也向宾馆看齐,每天单床位费就是100块。看在一辈子只生一个孩子的份上,这种产房还抢手得很。你不想住吗?那么你去妇产科看看,连走道上都是加床。
当然了,星级产房里的附带服务也是星级的,这家医院自豪地宣布,只要是满7个月的胎儿,在他们这里就没有抢救不活的。我二姐是足月产,狠狠地挨了一刀,时代不同了,剖腹产才是大同趋势。同时,医生询问,你要不要顺便割除阑尾,反正都是一刀,多割一样只要多300块钱。在医院里,婴儿享受了进口奶粉、进口沐浴露——误入眼睛里不会痛,还有进口的婴儿奶嘴和国产的口服液。当然,这些最后都会记到账上。二姐小心地问了一句,能不能不吃进口奶粉。医生很严肃地说,当然不能了,你想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吃进口奶粉的后遗症是,二姐的孩子从此对国产奶粉的口味不适应,坚决只吃100元钱以上的奶粉。
中西结合
到了2000年,我的三姐也要生小孩子了,做例行检查时带回来的亲子医院的广告吓坏了我们的神经,上面从188888元起价,给婴儿修一次指甲要200元,给孕妇洗一次澡要500元,给婴儿享受一次全身按摩要180元……大姐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了一个孩子,花费了600块钱,二姐在90年代花了6千块钱,看来在21世纪生孩子要6万了。咬紧牙关,三姐宣布要回归传统外带接受西方的生育观,她买来一大摞书籍研究,并总结出一套中西结合待产方案,产前每天散步一小时,看电视时穿上防辐射外套,每天保持心情愉悦。这套方案最终被证实相当成功,三姐终于杜绝了现代产妇的剖腹产、奶水不足等问题,在医院只待了2天。而她的小孩子,从生下来就放到旁边的小床里,满月就带出去接受郊区的阳光浴。
现在,她们的孩子都在茁壮成长,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代人比我们小时候,个头要高很多,话语要多很多,吃的奶粉不一样,效果明显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