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正文

 一个普通孩子的中考之路(3)
 2005年12月09日 10:37 《中国家长教子书》

  在我们为孩子的成绩烦恼时,一位同事借给我一本书——《在西方创造神话的中国女孩》。这是周传鸿女士记录自己培养女儿缪茵成为钢琴神童艰辛历程的书,这本书要是放在书店里,我们即使看到,也会与之擦肩而过,或者根本就不会去瞧它一眼;如果不是别人推荐,我们也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事后我和他爸非常感谢这位同事,正是这本书把我们引向教育之路,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

  这本书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深深地被书中母亲的执著和孩子的勤奋所感动,它使我们真正懂得了母亲的伟大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合上书本,他爸感慨地对我说:“要是我们有人家十分之一的耐心、决心和毅力,怎么会培养不好孩子呢?”

  此后,我们开始关注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哈佛女孩刘亦婷》《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妈妈的心有多高》《成长1+1》《爱拼才会赢》……一本本教育、励志类图书纷纷走进了家门,成了我们时时研读的对象。

  “当你遇到问题时,应该去请教成功者”。深入了解孩子的教育问题,使我们幡然醒悟:放任自流是对孩子的极不负责任!

  孩子没有参考书,只学一本教材,却去跟参加培训班、请着家教或由父母督促自学参考书的孩子比高低,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他得出一个引起教育界轰动的结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即可获得50%,到8岁已获得80%,从8岁到17岁获得剩余的20%。

  因此有人认为,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零岁至学前班的年龄,那么作为家长,你一定要珍惜这开发孩子智力最宝贵的黄金时间,要千百倍地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开掘孩子的智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你的孩子已处于小学阶段,那么你一定要知道孩子的人生起跑已经开始,你没有任何理由不投入;如果你的孩子已处于中学阶段,你一定要认真寻找自己教育的不足,走进孩子的心灵,多与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度过人生的转折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自己的失职上。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好比农民播种庄稼一样,也是“季节不等人”的,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的!

  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时代,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今非昔比,多少与时俱进的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走过了早期教育这个重要阶段,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然而,我们没有看到这些变化,却总是幻想孩子也能像我们那样,自觉努力,勤奋学习,在同学中出类拔萃。这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对孩子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这种不公平还体现在参考书的问题上。在四年级之前,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把教材弄懂就行了,参考书的作用不过是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已,如果孩子能够直接理解和掌握教材上的知识,那有没有参考书就无所谓了。所以,看到别的孩子不断购买参考书,我们不但不着急,反而不以为然,认为是多此一举,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行为。

  然而,当我们意识到放任自流的危害,开始接触孩子的教材时,这才发现,教材与参考书的差距太大了!特别是数学教材,内容很浅,而相应的参考书内容多而深。如果孩子光看教材,不学习参考书,知识面就很狭窄,要想赶超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以前一味责怪孩子,把学习不好的责任推给孩子,说孩子笨,说孩子不勤奋,说孩子不争气,现在看来,实在是太糊涂了,简直是“坐井观天”!别的不说,阿骏没有参考书,只学一本教材,却去跟参加培训班、请着家教或由父母督促自学参考书的孩子比高低,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啊!

  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职,感到自己有愧于孩子。正是由于我们的无知和短视,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一个极不公平的竞争位置,这就像要求一个拿着大刀、长矛的人与拥有现代化枪炮的人明火执仗地交锋,前者自然必败无疑。而我们的阿骏,目前不正处于这样的状态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关键字:家庭教育  中考  早期教育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2,310,0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