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谢谢边老师为我们引出下一个话题:美术教育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我们的老师了。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强调技能技巧,就忽视了艺术欣赏。这样就导致在孩子面前树立一面墙,一幅画放在他面前,他觉得自己不可逾越,这还导致孩子面对一张白纸时不知道如何去画。因此,我想问边老师,您如何看待老师教学中过于技巧化的问题?
边霞:这个有家长的问题,背后更多的是观念问题。家长是如何看孩子的呢?他是觉得孩子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还是认为孩子有创造的潜力,老师只需有提供指导,这个立场很重要。在不同的立场下,他可能采取灌输的方法或者引导的方法。我们更提倡引导的、激发的,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技能技巧指导的方法,但是经常会受到外力的影响,比如家长希望孩子达到什么层次,考级需要什么东西,老师因此会迫不及待地给孩子画方、画圆。老师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比如社会的要求,比如家长的需要。但是,即使有这样的需要,也不见得必须手把手地教孩子,特别是有的老师为了孩子展览,还会越俎代庖,帮孩子画。因为技能技巧的指导是逐步深入的过程,不是某一次的画作中就能完全概括的,这个潘老师就很有发言权了。
周翔:对,那么下面潘老师能来谈谈吗?
潘坚:我们作为校外机构,可能和学校不太一样,我在这里干了不知不觉也有二三十年了。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越来越年轻,要求越来越具体。过去的家长很有理想,把理想的东西交付与你,让你放心地去做。现在家长要求越来越具体,就把这个变成了指标性的任务。如果我们跟着家长走,教育就很难进行下去,所以通常我认为为人师表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和家长沟通,告诉他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这种硬性的学习,如果孩子不喜欢,是很难进行的。所以,沟通的环节特别重要。我这些年最高兴的是,除了孩子跟着往前走,家长也跟着往前走。
周翔:那么,唐老师呢?
唐松梅:可能是现在兴趣班多的缘故,我们幼儿园里,家长的要求就不那么多,我们也就更轻松一些。也有一些家长说,我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你这里,是因为你们是艺术特色啊,我们肯定希望孩子在这里能画出点什么来啊。但是像潘老师说的,家长在一定的氛围中也跟着我们慢慢地进入。幼儿园非常关注给孩子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最早是屠老师给我们一个理想的口号:“让儿童成为美术的主人。”真的让孩子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让他自发地表达,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观念: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有潜能的。老师的作用在后面,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他、帮助他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有这样的观念,你就不会给孩子很多要求,不再统一地要求他做出什么来。所以我们的老师不会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幅画,因为孩子的吸收过程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孩子和潘老师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有一些基础,我们要面对所有的孩子,所以我们给孩子时间,让他们都有反应的速度。我们有集体教学时间,要求在一定得时间内给孩子新的经验,每个老师都会有一些方式方法,希望孩子掌握这些经验,并且能够自我表达。但是,这种传授不是强制的,比如今天我们教孩子画蝴蝶,但是有的孩子不喜欢,我们允许他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强制没有好的效果。这样,孩子在学习中才能体验到快乐,这才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要跟着老师走,否则就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来规律。
周翔:刚才讲到“儿童做美术的主人”,可现实中却很多家长和老师要做孩子的主人。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很多标准,要求孩子画得“栩栩如生”,其实这就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障碍。另外还出现了考级等等现象。屠老师,您怎么看这些?
屠美如: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老师和孩子都不喜欢这个东西。如果非要统一美术的标准,那么学习就非常困难了。学音乐弹钢琴,可以从二级到八级,甚至十级,美术怎么定级呢?现在为止我都没有明确的想法,甚至测验美术的标准时都觉得很困难。评定一幅画怎么算好?我曾经问过美国的心里学专家,你们怎么定美术的标准?他告诉我你找三个很好的艺术家来评定。看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评定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艺术观,有自己的喜好。昨天遇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先生作画的时候,有一张纸专门用来洗笔用。结果一个摄影师看到后说:哟,吴贯中的画!他把颜色放大,真是太漂亮了。所以说,艺术是没有标准的,标准在大家的心里。你把你的兴趣、性格全都表现出来,我觉得对孩子来讲,就已经达到标准了。
周翔:其实艺术的作用一个是表达自我,一个是学习思维,还有一个是培养观察的能力,表达情绪、情感。现代社会中标准化的学习确实对艺术教育起到危害作用。那么,请边老师再来谈一下。
边霞:我想起一句古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比武时,你把对方打下擂台,你就是第一。但是,对于文来说,比如做文章、绘画,是风格的问题,很难说谁是第一、第二。当然,这也不是说艺术完全没有标准,比如说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比如对孩子来说,他的画是不是和他的年龄相应的,可能有的孩子学习比较快,走的稍微前一点,但是如果超出他的年龄段太多,像线条非常圆滑,构图非常平稳,这时我们就要怀疑,可能是老师提供的,可能是老师的脑子、小朋友的手。标准很多,但总有一个是基本的,比如屠老师说让三位艺术家来评,为什么要让艺术家来评呢?因为艺术家有体验,他的脑子更有艺术性的感觉。唐朝的时候,有两个画家善于画山水,一个喜欢泼墨手法,气势恢宏;还有一个画家花费数月之功,画的是工笔,那颜色实在是太壮观了。哪个画得好呢?用时间来衡量吗?时间长就好?恐怕不行。那看谁画的像?一个神似,一个形似。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画的恰恰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因为他善于抓住事物 的主要方面,给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可以说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是一些相对的标准。我符合大家讲的考级是件很要命的事情。
周翔:屠老师和边老师刚才主要从理论的高度来艺术的评定进行了讨论。那么,潘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怎样的评定呢?
潘坚:考级困扰了我们很多人,它其实是高考的副产品。高考时,无论你是学油画的、工笔的,都要求你默写一张素描、一张素描。这里面很少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考级其实就是这样延伸而来的。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对大师的作品、好的艺术品、生活中遇到的东西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自我感受力。比如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很多孩子对我说,我不喜欢他的作品,很凶。也有的孩子很喜欢,很感兴趣。我就说:你真了不得,敢不喜欢毕加索的作品,这非常好。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他会告诉我哪里他不喜欢。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欣赏。大部分人会觉得欣赏就是讲好话,其实不是的。家长的参与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很多评定其实是说给家长听的。家长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画的好呢?这往下就涉及到老师的能力。老师的艺术范围要非常宽泛,让自己能够感受到小朋友画里面的东西。这时,再让他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可能就不那么偏见了。另外,我希望孩子多去美术馆参观,到自然中去感受原生态的美。
周翔:唐园长呢?
唐松梅:对于这个话题,我们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达成共识的,就是对于儿童作品的评价,确实应该多元化。我们幼儿园搞过一个活动,“解读儿童画”,每个老师都来谈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我们也会把这些画拿给小朋友看,也让家长参与进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儿童画的发现都不一样。可能有的家长说:怎么我的孩子画的什么都不像,一塌糊涂?我说,你不知道,他画的时候好开心啊,一边唱一边画。还有的小朋友说,我画的是一个人在跳舞。当这么多人讨论一幅画的时候,你会发现和你一个人静静地看是不一样的。这么多人的描述中,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图画,你会看到创作的过程中他的表现和反应。所以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真的需要多元的眼光。对儿童的作品,我们会有三个角度:孩子的画是不是能够达到他这个年龄段的要求;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他的作品处于什么阶段;再就是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较,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哪些进步。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也就是他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获得了什么。因为,如果我们让孩子和别人去比,可能更多地不是获得自信而是打击。可能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我们更强调孩子自己的表现,每个孩子在这次画中比前次有了新的创意、新的点子。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孩子听着音乐欣赏康姆斯基的画。他们想象的情景就不一样,有的小孩想象一列火车在开,有的想象一群小女孩在跳舞,还有一些孩子表现出来就是一些线条和色彩。我至今都记得那个画线条的孩子有多兴奋,他从小班到大班从来没有获得过如此强烈的感受。那天,他完全是在享受,他的状态完全是旁若无人。而这个孩子平时非常内向,我们感到非常惊讶。所以,我们对孩子一定要有鼓励、有触动,对他将来的发展要有帮助,而不是指定一个标准去打击他、压抑他。
屠美如: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有个标准,不是每个孩子能成为艺术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如果他泯灭了自己的专长,跟着家长的指挥棒转去学了艺术,将来他会很痛苦的,所以家长要学会去辨别自己的孩子,确定孩子的方向,就等于确定了孩子的一生。我想提几个辨别孩子的标准:看看他是不是有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比如他的视觉是否敏锐,他是否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不能注意到周围的事物,并且能够放大观察,将它表现出来?比如在华南,那边的树不是很好看,一个孩子说树就像天上绿色的云彩,这个孩子就非常有想象力,他的观察力与众不同。第二,看他有没有丰富的审美情感。第三,有没有审美创造潜力。他能把视觉的敏锐转化到内心世界中,对观察到得东西有无限的好奇心。有个孩子可以看到十五种蓝颜色,这就是天才。真正培养艺术家很不容易,我们中国有几个号称大师、世界一流的画家?大家都不敢说。
周翔:而且大师是要付出代价的,家里哪个培养出一个大师,反而急死了。
屠美如:可能我的要求比较高,但至少他的视觉要敏感,而且还有思考的能力,能把看到的东西通过思考表现出来,表现出与众不同,不是别人画猫就画猫,别人画就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