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视频:儿童美术教学探索(1)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19:28 新浪育儿

  2007年9月24日,新浪亲子特邀美术教育方面的专家,就网友关注的美术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特邀嘉宾有:何韵兰女士(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第二届主任)、叶蕾蕾女士(美国费城艺术大学终身教授, 北费城非洲裔社区创建者, 2003年"改变世界的领袖奖" 唯一华裔获奖者, "艺术家无国界"组织创始人)、胡晓珮(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艺术儿童工作室创办人)。所论及话题:艺委会倡导“还孩子以率真的童年”、儿童美术考级弊端、国内美术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艺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和亲身实践、家庭美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等等。

· 艺委会倡导“还孩子以率真的童年”
· 儿童美术考级的弊端   · 孩子如何学习绘画?
· 叶老师介绍   · 艺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和亲身实践(1)
· 艺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和亲身实践(2)
·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1)
· 儿童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2) · 家长的观念转变很重要  
· 家庭美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专家对话
· 何韵兰、胡晓珮--儿童美术考级是普及还是扼杀个性
· 何韵兰、叶蕾蕾、胡晓珮--国内美术教育问题在哪里?
相关问答 老蒋: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摄影专业。制作有非常著名的动画作品系列。
· 关于儿童美术学习的问与答

  以下为访谈实录:

  胡晓佩:儿童美术教育在我们原来老的观念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管什么阶段的儿童,都是以“学”为主,要学,把孩子当成是一个“被教育者”,成人一定是一个“教育者”,而这个教育者是怎么完成他的教育过程呢?把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构思,包括对绘画的理解,对美的理解都会“很负责任”的去传输到“客体”的身上,传输到这些孩子们的身上,那么孩子在这里就成了什么呢?成了一个“被灌输”的对象,他们会按照老师的“指令”,按照老师所给出的“作品样本”,非常认真地“再现”出来,在儿童绘画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占了主体,儿童是一个客体,占据主动位置的一直都是教育者,这个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在2000年的时候,我当时在德国,当时对儿童美术是非常有感触的。1997年美国加洲大学的一个美术史家出版了一本论著《天真的眼睛》,他在里面大量地论证了一个个事实,现在也被大家公认,这本书出来以后当时在美国是轰动的,欧洲各国包括日本台湾都相继翻译引进,在现代主义中的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新艺术的构思和形式不仅来自于自身,还来自于儿童,这个艺术史家搜集了大量的论证,细致到什么程度?比如毕加索看了多少次儿童美术的展览,包括毕加索在这个展览上的照片,包括他所收藏的几百幅儿童美术作品,还有米罗、波洛克等等大师所喜爱的儿童画的作品。他们怎么来评价儿童呢?实际上当时在法国巴黎,现代主义的运动从那里开始,波德莱尔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艺术批评家,他说“绘画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看看儿童的灵魂,如果我们知道儿童的灵魂是怎么回事的话,我们其实也就了解了艺术是怎么回事,”他们就把孩子的这个最天真,最敏感的绘画感觉,最真实的一个面貌,把它认为是创造性的产物,而这个创造性就是在我们生命中固有的,在儿童时期的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当时我看到这本书以后,很受震动,我对当代艺术是非常感兴趣的,就更想要好好看看儿童的灵魂是怎么回事了。

  当时在欧洲,我四处的去看,包括看他们的儿童戏剧,儿童电影,全都在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后和国内一对比,我的困惑越来越大,中国的情况为什么这么严重?为什么孩子还是在临摹老师的东西?我当时在欧洲看了很多幼儿园,比如德国的想象力幼儿园、化妆舞会幼儿园、大森林幼儿园等等、他们有很多艺术创造的内容,绘画的、动手的、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材料空间都给孩子们,我问同样一个问题,他们都会觉得很震惊。我问:你们的老师是怎么“教”孩子的?他们说: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特别在艺术性的创作里面,我们为什么要教他们?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们要画出他们的感觉,这个是不能教的,我为什么要教他?我再问:你们怎么实施教学?他们说这个我们有我们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呢?比如说5岁的孩子,他用绘画表达他的妈妈,他会表达和他妈妈有关系的东西,比如说面孔、肢体、服装,但是他不一定能表达前后的透视关系,比如他妈妈去买菜了,他也很难表现出妈妈上街,街上是什么样?比如妈妈今天烫了一个头发,他可能就会画出今天妈妈烫的这个头发,五岁的孩子可以这样,六岁的孩子可能会做得更好一样,表现能力也更强一些,但是这些不是我们在教他,我们只是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看看用这个笔画出来的画是这样的,要强调的不是让你们照着这个画,孩子如果从开始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了自己的话,他是不可能希望去照着一个已经画好了的形象再去画,这不是孩子的天性,这就是普遍的一个答案。

  后来我了解到北美也是一样,比如“项目教学法“,已经推广到了北美也到了欧洲、东南亚,项目教学,渗透得很广,实际上是从加拿大开始的,然后到了美国,在幼儿园里面是很普遍的,这成为北美的一个教育理念,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是从七十年代初年开始的。他们是怎么样来进行教学的呢?项目教学的做法就是,比如说一个幼儿园的一个小组,会分为很多很多的小组,按年龄来分,会有意识的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比如说今天我们就去看章鱼,老师带孩子们就到水产市场就去看章鱼,美术老师所做的工作是什么呢?把章鱼拿过来,让他们看章鱼的触角是什么样的?转过来,反过来它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让每一个孩子发表他的意见,他观察的结果可能是这章鱼是可爱还是不可爱,还是难看,还是恐怖,要有一种情感的接触和表达,之后他们会把章鱼买下来,带到教室里面去,这个美术老师会很大胆,他已经祈祷过了,他可以把章鱼解剖开来,看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做完整个工作以后,那些小孩们会说,我认为章鱼怎么样,我认为章鱼的肚子很恶心,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在之后,老师拿走章鱼,孩子们再去画画,3岁的孩子画出来章鱼可能就是几根乱线,但是这个表达了什么?它的触角,他对它的触角印象很深,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5岁的孩子章鱼已经有了闭合的形状了,触角还有动感了,而且还会在上面,很多麻麻点点的吸盘的细节都能表现了,但是每个孩子的章鱼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有6、7岁的孩子会把章鱼加上了胳膊,加上了腿还戴上了帽子,这是和他的生活相关的。了解到这些教学的方法以后,看到他们这种观念以后,再回头来看到中国的这些教学方法,真是充满了困惑,这个时候我就找到了何老师,我就说,何老师啊,出问题了,我们是不是出了很大的问题?包括考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被模式化得太强烈了,在国内的幼儿园,你去看看,幼儿园的墙壁上,如果是挂着画着的西瓜,一墙都是西瓜,然后这个西瓜的条纹,第一张是五根条纹,第二张绝对不会是六根条纹,画了六根的话,老师会说你画错了。

  如果说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会出现非常非常严重的后果,什么样的后果呢?第一个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孩子本来在7岁以前,正处在绘画的敏感期,同时也是想象力——右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个时期,我们用模式化的图形来限定了孩子的视觉,同时又限定了孩子的手和脑,本来这个手是配合脑部大开大阖的想像力的,通过手来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却成为这样一个行为:在一个固定的边内填色的行为,这不仅不是艺术,还恰恰圈定了我们孩子的想像性思维。孩子们形成一个可怕的观念:我的颜色不能涂出来,涂出来了以后,是被认为不好的。因为幼儿园的评价标准都是涂得特别均匀的挂在最前面,涂的不好的,都不会挂起来,很多老师为了让家长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甚至帮孩子画。

  工作室的建立也如同是一块自由的田地,艺术和儿童在这里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叫做“艺术儿童”工作室,我们的实验也好、课程设置也好、都是希望做出一个理念的典范、教学的示范,来告诉大家:儿童和艺术的创造性是紧密相连的,儿童需要通过艺术来实现坚定的自信、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而方法必须根据儿童的自我特征、根据艺术创造的准则来科学进行。

  何韵兰:艺术儿童的实践非常宝贵,所以,今年作为我们艺委会教育基地的成果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后,影响是很大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经验的东西,如果这样的经验能够推广,就会逐步让更多的教育者和孩子受益,去年在教育部的2+1工程中,这个过程是专门推进素质教育的,我主编的《中小学水墨画教材》里,把艺术儿童的经验放在了卷首。

对视频发表评论 共_COUNT_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给视频评星:

分享给朋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城市热点节庆活动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