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访谈:陈卫平、姬炤华童书与传统文化聊天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 16:34  新浪育儿  

  一、传统文化对成人和儿童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今天要聊的话题好像比较大呵,有关童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有几位嘉宾到场,一位是台湾小鲁文化社社长陈卫平先生,另一位是画家、图画书作家姬炤华 视频:传统文化对成人和儿童意味着什么? 媒体来源:新浪育儿 先生,姬炤华先生还有一个身份是扶犁绘本教育坊的姬皮匠。

  现场的两位嘉宾是扶犁绘本教育坊的另外两个皮匠徐萃和李珂,还有一位是皮卡书屋的程欣,也是一位妈妈。

  前一阵,给女儿买了几本小人书,把跟女儿一起读小人书的感受发到了网上,一个国外的妈妈很感慨,觉得能接触到传统文化是多么好的事情。她的感慨让我困惑了一下:我的孩子是在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下成长的吗?好像不是。她读到的书,她表达的方式……,传统文化的部分对她来说也是陌生的、不够亲近的。而我作为家长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好像不比孩子更多。我们生活在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又该怎么亲近它呢?陈社长,台湾的情形是怎样的,会有像我一样困惑的家长吗?

  陈卫平:我相信在哪个地方都有,也不用那么紧张。因为在台湾,它是一个岛,区域面积不大,接受外来文化冲击很多,从我小时候的感觉到现在改变其实非常大。在这个浪潮底下,许多人也很感慨,哎呀,传统文化没有啦如何如何。但其实我觉得不用那么担心,原因是说,你只要有反省,你就能找到所谓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语词,什么是传统?您刚刚提到说,您有传统吗?当然有。不要把它定义得非常狭隘,其实我们每一代人在这个社会上存活,都有他的一个传统的因子在里面。只是说,这样的传统到对我们未来好不好?有没有我们没有发现,我们前面走过的路对未来很有帮助?我们没有发现就是一种钝化。那我们要提升自已的觉醒,把这个钝化慢慢摒除掉,这就是找传统的一些元素或者说是氧份,跟我们找新的氧份一样,等无二别。

  主持人:因为她是国外的妈妈,离自已的国家比较远,满眼看到的都是别的语言的东西。但我生活在这里,就算是我小时候的东西也是一种传统,但是在女儿身上,觉得我小时候的那部分对她没有太大的影响,她接受的都是现在的东西。可能是无意识造成的,我不知道这种“无意识”好不好?

  陈卫平:我觉得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现在的人比前一代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幸福是个很笼统的说法,其实我的很多朋友都觉得不幸福,他的不幸福是来自于和下一代没有一个对话的空间,没有一个对话的平台。并不是下一代不好、不优秀或者是不孝顺,而是对话平台没有,他们喜欢的不是你喜欢的,这就涉及到传统的问题。人活在社会,必须要有一些共识,你才会有幸福感,才会有一体感。不论这个共识是“打家劫舍”或者“帮派”也好,我们也要有一个共识,我们才有安全感呵,我们在一起把酒言欢,我们都很痛快这也许是所谓“帮派”的传统,那么你活在传统里,你才会有一种安全幸福感。为什么我们会强调有一些建筑,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不要去乱拆啦,以前大声疾呼也没人听呀,现在觉得光光了,有资源了,从经济着眼说,我们不要拆可以赚钱。其实从文化上来讲,那就更重要了,你住在北京,你的吃喝拉撒睡,你都觉得很熟悉,而且就算是次文化,它也会给你一种韵味,聊天也好或者是怎么样,你都感觉这是我们生活的圈子嘛,那如果说你把这些全部毁掉了,都陌生化。这个陌生化,一开始你出国观光会觉得很兴奋,可是再过一阵子,你会发现什么都不对了,因为你认识的人太少了,人家的生活习惯和你都不一样,你一开始的兴奋慢慢变成了困惑。同样的我们拿所谓的后现代社会来讲,后现代社会有一个特质,就是前现代、现代跟后现代同时并存,而且速度变化越来越快,这个时候人活着不太幸福。比方说你现在买个电器用,看说明书,哇,要按这个要按那个,很多像我的长辈根本就觉得看不懂,他会连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会说,你们进步太快了,不是我要的那个生活,那我想我们下一代、再下一代呢?怎么办?所以尽管时代进步了,我不反对科技,不反对新的发明来让我们更有效率地生活,可是,传统的、共同的共识也要在这个过程里面形成,如果不能形成,上一代和下一代就完全不能讲话。

  主持人:陈社长看的格局比较大,我作为妈妈来讲,看到的格局比较小,我跟女儿之间是可以对话的,因为我们都在,但是,不在的呢?如果对话的空间不存在,传统该怎么延续下去?

  姬炤华:正好像刚才陈社长所说的,我们把北京的胡同都拆了,陈社长刚刚讲了非常好的一个概念,文化呀,不是像我们说的去读一些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呀这些东西就一定是传统文化,实际上传统文化,我认为它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环境。因为我是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我家乡的那一片胡同非常有名,但最后就被无情地拆掉了,给我现在的感觉呢就是,我跟很多外地的朋友说你们都有家乡,还可以回老家,但是我的老家没有了,尽管我生活在北京。

  因此说什么是文化呢?我们生活在这个胡同里,胡同里的大柳树、大杨树,树上知了在叫,胡同里面灰色的房屋,灰色的瓦,整个这个环境,我们三俩成群地搬个小马扎在胡同里面聊天,这个东西就是一种文化,这个东西对于我们尤其儿童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好像酿酒一样,在缸里一点点泡,一点点熏。就说作为传统文化,比如胡同的建筑,当年老北京整体的城市设计,是有智慧在里面的,这种智慧就是已经不在的先人通过建筑,通过北京市的设计,通过这些东西把智慧传递给我们,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拆掉了,把这个环境取消了,那么你今天物证就没有了,传统文化在哪?因此我说环境比我们读几本三字经更重要。

  二、传统文化当中的哪些是该继承和保留的?

  主持人:过去的那部分,哪些是属于文化值得保留的?哪些是文明向前推进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怎样保护?但是也要接受一些新的东西,这个“度”该怎么把握?是我们比较犹疑的。

  陈卫平:我做为一个出版人在做出版的时候,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是出版童书的,所以我面对许多家长,对他们非常熟悉,他们的困惑或者他们想要的,虽然他们还没有自觉,但是我们要想在前面,提供出来。我常常给一些家长意见,讲具体一点就是,家长如果要带孩子讲传统,让这个孩子长大了不要像看到陌生人一样,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你自已的故事你要先讲,你父母的故事你要先讲。

  我举个有趣的例子,为什么我有这个痛彻的反省,我经营公司,我应征了编辑来,很多优秀学府的优秀高材生来应征,可是我发现他们那一代人和我们这代人就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问他们,问他们父母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什么背景,常常不知道。我后来发现,台湾的社会变化的速度蛮快的,快到原来的大家庭解构成小家庭,甚至单亲家庭,所以他分崩离析,然后变成一个一个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孤单的一个人。单亲家庭也许母亲带着孩子,也许父亲带着孩子,为了工作,和孩子其实没有沟通。他只是喂饱了孩子,给他交学费,甚至赚钱多给他上最好的学府,没有用,他跟他之间没有传承。他只是因错阳差地把他生出来而已。孩子有孩子的小社会,他有自已的世界和语言,你的社会和传统跟孩子有没有对话关系,不然就会缺少。我比较建议家长,要用有趣的方法来说自已的故事或者自已家族的故事,让他体会到,他在这样一个时间历程里面到他这个点,他承担了什么东西,讲承担也许太沉重,是说在这样一个时间长河里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故事里面,他就可以自已找到,你不必一定要给他定位,你一定要光宗耀祖,一定要承担家业呀,不需要,你只需要不断地讲故事。同样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样,为什么要读中国历史、为什么要读世界历史,知道整个人类从茹毛饮血一直到现在,你的定位是什么?你看完了故事听完了故事你就找到了定位,同时也跟上一代人有了衔接,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方法。我们今天如果要谈图画书也好,各种色彩、造型,各方面都有一些传承。包括刚才提到四合院的灰瓦,或者西方的大块色调,这些都不一样,但这些不一样里面不是谁对谁错,谁一定比较好,而是习惯,或是你跟他有没有感觉上的共识。这个心灵的空间有了对话,你就不会感觉孤单,幸福感比较容易产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