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正文
四、姬炤华:我的艺术观
刚才陈社长说到海外的艺术进来要有几代人的消化,这涉及一个西方艺术走进来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一定要澄清的,一直在澄清的一个艺术观的问题,我认为或者说我的艺术观是这样的,艺术的土壤,第一它必须得宽容,第二它必须得有融合,也就是说,自从有人类开始,有艺术开始,都是在融合的,也就是说,融合是没有一天停止的,也就是说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融合都是一个主题。
我举几个例子,譬如说我们现在讲中国民乐,一提中国民乐,大家能想到的就是二胡、二泉映月,但是我们要知道“胡”么,看那个名字,那就是一个外来的东西。譬如说我们今天讲琵琶、琵琶曲,它其实和西方的吉他是一种东西,它无非是一个向西方传变成了吉他,一个向东方传就变成了琵琶。有好多这种例子。
譬如我们今天看这个佛像,仔细观察佛像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每一个如来佛的侧面都有一个希腊鼻,不像我们东方人,鼻子上面都有一个弯,而这个佛像的鼻子是直的,这个东西我们叫它希腊鼻,为什么呢?因为古希腊雕塑都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佛像上也有一个希腊鼻呢?就是从那儿来的。它就是从古希腊艺术来的,经过中东、经过印度、经过阿富汗等等,然后传进我国之后,保存下来了。甚至于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回去可以看,就是你找一找文艺复兴时期画的那些古希腊人的雕塑,你看看他们穿的衣服,仔细看看,再找一个如来的佛像,看看如来佛像的衣服就知道了,是一样的。如来佛披的那个大衣服就是古希腊人穿的那个东西变一变,因此,文化的融合是从有人类开始一直到今天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他们,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文化,我认为应该以古人为师,以什么人为师呢?我们今天中国人到了西方以后都自称“唐人”,那么好,我就希望大家都以“唐人”为师。那么我们的大唐就是以这种宽阔的胸襟,以这种博大的宽容去拥抱这些外来艺术,把它们变成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无论是佛像也好,二胡也好,琵琶也好,就成了我们中国人的脸蛋了,成了我们的一种标志了。这些东西能够成为我们的一种标志,那是得益于我们唐代的先辈,用这种宽容地胸襟,博大的胸怀把它们保留下来了。如果我们唐代的祖先也总是讲这种华裔大方,总是讲外来的艺术,我们要保护本国的艺术,恐怕我们今天的音乐就只有古琴曲。我们的宗教也是,我们没有宗教,对于中国人来讲,宗教完全是外来的东西,因为我们过去有道家,没有道教,道家不是道教。道教是吸收了佛教,还有后来的景教等一些外来宗教之后兴起的。(对此姬炤华做了补充说明:严谨些讲的话,应该是:道教是由道家和方士发展而来的,受到了佛教,景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才成为今天见到的样子,更像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宗教。而道教、佛教、景教等在中国历史上都曾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比如像我们白云观,有个丛林,有个庙,大家一起在里面修行,这完全是拷贝佛教的。正因为我们古人的这种宽容的胸怀,才有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今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保持的一种态度。不要太过于去紧张,甚至有些人有排斥的心理。这也是我刚才通过图画书和古代雕塑的例子,我想大家也能明白我的意思,就是说,实际上在传统文化里,在智慧的层面上,不分东方西方的。人类只有一种智慧,一种高级的智慧,这种智慧在西方图画书也好,东方的雕塑里也好,都是一样的。
姬炤华:刚才说了东西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现在我来说下有哪些不同的?就从艺术的发端来讲一下。这个也很好理解,譬如说我们和西方人哪儿相同呢?不管你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听到鼓声是不是都会感觉铿锵有力,听到弦乐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得很柔情,非常深情深邃?这个原因是我们的耳朵结构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人类,因此我们在以相同的方式在观察我们周遭的自然界、我们的环境,最早体现在我举的这个图案的例子。这两个分别是东方和西方的传统图案设计,这个是比较早出现的图案设计,我们叫做卷草图案,从这两幅东西方的卷草图案上你看不到任何差异,也就是在这上面是不存在着任何文化差异的,你看,何其相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大自然,我们都有植物,比如我们中国有藤蔓,西方也有藤蔓,我们观察到的是相同的藤蔓,因此体现在图案上面的表现方法必然也是一致的。到什么时候分野了呢?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地会有一些发现,譬如我们在盖房子时就发现了水平线和垂直线,于是我们就进一步创造了几何图案,这个就是中国传统的几何图案的一个例子,中间这还是卷草,四边是一些几何图案。我们还找一个西方类似的例子,这个也是四边是几何图案,中间是比较传统的图案。我们看同样的例子跟刚才的比,差异就出来了,你就会感觉到明显的差异。就是这么一个卷花图案到几何图案这么一个过渡,差异就出来了。那么,差异在哪呢?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看它的几何图案,尽管现在变成几何图案了,但是卷草的形式还保留着,它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卷草图案。我们再看西方的这一幅,看它这个几何图案,已完全看不到自然界的影子了。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就是双方的文化内涵出现了差异。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呢?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崇尚自然,比如我们的园林设计,就是尽量模仿自然。你看苏州园林都不大,但模仿的有沟壑,有峰峦,有溪流,甚至有瀑布,有峡谷,模仿得非常到位。这就是我们思想当中的核心,天人合一的一种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几何图案的时候,也保留着模仿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涵盖在简单的图案里。而西方呢则不是,西方讲求一种科学的精神,讲究一种思辩、理性,这种科学的思辩,我们知道是一种非常好的东西,也是我们自五四运动以来要引进中国的东西,但是,把它用在艺术创作上,我们也有机会看到西方的园林,接触到西方的一些园林设计,他们的一些建筑设计都是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特别的呆板。会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但我们中国的几何文样就感觉比较灵活。这此东西是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影响我们人的呢?我举一个例子,一个西方人和一个东方人,这两个人分别创作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主题都是思乡,都是怀旧,中国人如果要创作思乡怀旧的时候,你把这个元素用进去,东方人一看就会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但是西方人看了后,只是会觉得很美而已,产生不了你的这个共鸣,没有你的这个感情。西方人也一样,他用这个元素去进行创作一个思乡的作品,西方人就会很强烈,甚至有可能热泪盈眶,但是中国人可能没感觉,也是无非是觉得很漂亮而已。但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现象,我们看我们现在的北京,像不像这一幅(西方人的这一幅)?我们现在的北京城市格局多像这个。还有我们到超市买到的那些产品,甚至我们桌上的花布,都是偏西方这种感觉的。因此实际上文化的不同就在这儿,我认为做为一个中国人来讲,你要真正接受这个(东方人的这一幅),你就要懂得它里面蕴含着的天人合一的内涵,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美,你才能够真正地去接受它。否则你也就看不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不同的方面。
(对此姬炤华做了补充说明:我举的两个例子,卷草图案和几何图案,都是魏晋以来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纹样,我指的早晚是指从具象图案到抽象图案有一个过渡的过程。)
我不知道这方面陈社长有什么补充和意见?
五、陈卫平:我的出版经验谈
陈卫平:我的感觉是这样,东西方的文化并不是在比较谁高谁下?
姬炤华:这个我同意。
陈卫平:关键是说,用相对论的观点来看,因为你有既有的成见,既有的价值系统,你看什么东西,就成了那样的感觉,这是相对而有的一种价值,它不是一个绝对论。所以我们在提供文化的丰富元素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我们表面上是说去寻找传统的这些元素,去把它抓出来。实际上我一开始有提到,我们是在找所有人留下的这种足迹、痕迹的优秀点能为我所用,能够给未来提供一种更丰富的文化产品,这个我们要努力。有一个优势对于我们自已民族、自已国家或自已这个社会的一些东西,我们有个优势就是,我们就生活在这里,我们熟悉的所有的语言,所有的东西都是比这个国家以外的人可以更方便、更能够亲近的,更能够快一点找到那个觉醒的有利的条件。那为什么我们不去做?这个是可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