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不仅经历了出生人口规模的高峰和低谷,也经过死亡人口总量的剧烈波动,同时还经历着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流动。独生子女和一胎化生育政策不仅从根本上加速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家庭的基本形态。
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社科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以及杜蕾斯联合主办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于2011年6月12日起在中国人口网、新浪网、中国生殖健康网上启动,至7月底结束。主办方期望通过这次调查综合了解国人的家庭幸福感、家庭生活质量及感受等,通过调查过程和一系列相关活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和谐。此次调查得到了中国大陆和香港7729人的有效参与,以下为主要调查结果:
1 以年轻人居多,有85.3%集中在25-44岁之间
2 受教育程度较高,主要是大专和大学本科
3 调查以江苏、河北和广东的参与者最多
4 当中的已婚比例很高,占84.4%
图1 家庭幸福感调查回答者的分布图
4.1 父母:大部分调查对象都认为自己与父母关系比较好,回答集中在“比较和谐”(54.9%)和“很和谐”(30.2%)两项。与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显然影响到调查参与者的家庭幸福感
4.2 子女:认为自己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比例最高
4.3 邻居:与邻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调查参与者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
4.4 安全:超过66%的参与者认为居住环境安全
大部分调查参与者都对家庭幸福感评分较高,而且评分比较集中,均值为7.2分(标准差2.1)。
图2 家庭幸福感评分的分布(%)
a 年龄在30到34岁之间的人家庭幸福高评分最高
b 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
c 已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
d 公务员和在校学生的家庭幸福感最高
e 受教育程度不同,幸福感差异显著。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家庭幸福感得分最低
f 3人家庭的受访者评分最高
g 与父母关系越和谐幸福感越高
h 与邻居关系越融洽幸福感越高
i 幸福感随健康水平提高而提高
j 总是居住环境感到安全的受访者幸福感最高
k 过去一周感到开心的参与者幸福感高
l 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人感觉最幸福
m 幸福感得分最高的是河北和青海省
n 对性生活非常满意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
【总结】
自评健康超过9分,与邻居关系融洽的参与者幸福感最强,幸福感最低的是健康自评低于4分,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受访者。
5.1 住房、日常支出和子女教育是压力的最大来源。
5.2 男性选择日常生活支出、医疗、住房比例更高;而女性则更多选择教育、养老和其他支出的压力
5.3 住房支出是所有类型职业者的最大压力来源。农民和在校学生受到日常生活支出的压力更大。不在业、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对医疗支出考虑更多
图8 家庭目前最大的生活压力
8.1 不同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人群在家庭幸福感评分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女性高于男性,已婚高于未婚。
8.2 25-34岁年龄段的人幸福感最高。
8.3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家庭幸福感评分较高。
8.4 自己评价家庭收入属于“中等”的人评分较高。
8.5 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家庭幸福感评分相近,在所有调查参与者中是最低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参与者都对自己的生活评价比较好,评分也比较集中。但生活满意度评分已婚者高于未婚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图表说明:0分代表很差,10分代表很好)
图4 生活满意度评分的分布(%)
图5 自评健康状况得分的分布(%)
图5 调查参与者过去一周心理状态
被调查者认为,“婆媳、翁婿关系紧张”,“夫妻沟通不好”和“工作压力大”是导致不幸福的主要问题。“收入低”以46.4%的选择比例排在第4位,反映了家庭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图9 导致家庭不幸福的主要问题
家庭幸福感最高的人群平均分9.06,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大于9分、与邻居关系比较和非常融洽的。
家庭幸福感评分第二位人群平均分为8.68,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9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非常和谐的、收入水平为中、高收入的人群。
家庭幸福感评分第三人群平均分8.59,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9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非常和谐的的人群
家庭幸福感评分第四位人群平均分为8.32,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8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非常和谐收入水平为中、高收入的人群。
相关公共政策对于家庭幸福感的影响表现在:
一,尤其是在私人部门和非正规部门,超时工作、带薪休假名存实亡、企业为职工所提供的有利于照顾家庭的福利设施和条件减少,增加了劳动者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其用于照顾家庭的时间;
二,教育市场化,养老、托幼设施无法满足需求,使劳动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承担更多经济负担和责任,对其家庭幸福感有负面影响……[全文]
收入和财富只能解释人际幸福差异的2%。中国的研究也证明了收入与幸福感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绝对收入和财富并不是中国家庭幸福感的主要源泉。“相对收入地位”和“抱负水平”这两个概念或许有着丰富的政策含义。
国人女性比男性幸福感评分更高。按理论解释,这与其抱负水平不高有关。这究竟是中国妇女的真正幸福还是不幸?……[全文]
增强家庭在压力下的整体弹性就成为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可通过家庭在逆境中赋予压力意义的能力、保持乐观态度、促进良好沟通、保持家庭联结并积极获取资源等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物质滥用行为和其他问题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家庭面临战争、重大灾难等非常规的压力时,通过家庭治疗、家庭团体咨询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援助计划……[全文]
家庭文化育人的理论思想,不只是要培养家庭幸福的要素和高尚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引领家庭奔向幸福生活的方向。
幸福是一个不断渴望的过程,是一个目标达到另外一个目标的通道。讨论幸福,不是说怎样享有幸福,而是诉求怎样培养精神信仰的伟大。幸福,追求个别特殊事物掌握的艺术,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还满足人们精神思想的需要……[全文]
婚姻幸福感在不同收入自评水平上有着差异显著。幸福感最高的是中等收入者,平均分7.456;其次是高收入和回答“不清楚”的受访者,平均值为7.113;低收入者得分最低,为6.296。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高收入水平上家庭幸福感并不随收入的升高而增加,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不再是制约婚姻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幸福感开始具有更多非物质的内含……[全文]
由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对家庭有作用的制度形式也在改变。如土地私有制度被废除和集体经济制度建立,宗族组织失去了存在基础。另外,道德形式的制度在现代社会也处于弱化状态。
当代对家庭幸福感起作用的制度有三种:(1)法律,(2)政策,(3)惯习。解放至20世纪80年代,政策的作用更为突出;80年代后,法律的作用增强。而在民间社会,惯习仍有影响作用……[全文]
现今社会的保障体系正在向社会化、专业化、功能化等方向发展。于是,单位制功能的弱化,与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给这一代老年人留下了保障的缺失或不完善,更强化了他们的单位制情结。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老年人因没有掌握网络技术而无法实现“缺场”交往、交换与沟通,他们还被水泥墙、铁门窗或防护栏隔离着,人际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社区内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小……[全文]
性生活是婚姻幸福的软性指标,体现人最基本的幸福感,会影响整体的幸福指数,也是评价夫妻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表明,无论城乡,性生活不和谐是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和婚姻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性和谐对家庭和谐至关重要。和谐的夫妻生活有助于增进夫妻间的感情,维持家庭稳定。性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感息息相关。性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有助于家庭幸福指数的增加……[全文]
“家本位文化”相联系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孙负责的、在代际关系上向下倾斜的责任伦理。
这种“责任伦理”首先体现在父母在与子女相处时责己严,待人宽的态度。年轻时,他们抚养子女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到老了,只要自己有能力,他们还是不计回报的付出。等到自己丧失了付出能力的时候,他们则把不要子女的付出或尽量减少子女的付出作为自己的付出……[全文]
家庭幸福感评分随受访者与子女交流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群体,幸福感得分为7.634;1-2小时的,7.101;半小时交流时间者,6.624;没有交流的群体得分最低。
西方亲子关系是“单向接力”模式。形象地比喻为就好像接力赛跑那样,一代人只需要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代人就可以了。而中国的“双向反馈”模式是父母生育、抚养子女,子女也要赡养父母……[全文]
不同的成员的幸福感不尽相同,综合起来才能反映出家庭总体的幸福指数。家人健康是幸福的基石,关系融洽是幸福的关键,生活保障是幸福的护佑。
“幸福”的理解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内心的满足,我称之为满足的幸福;另一种是社会的护佑,我称之为护佑的幸福。第一种幸福对家庭的意义是有些满足可以超越物质,幸福就在于如何看待幸福,也在于如何生活,而不一定拥有多少……[全文]
在关于不同家庭关系影响家庭幸福的看法上,无论已婚还是未婚都认为夫妻关系最重要,占73.6%。但已婚者选择夫妻关系的比例更高。此外,对于已婚者来说,婆媳关系和翁婿关系都是在实际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而对于未婚者来说则是出于想象;而在亲子关系上,已婚者和未婚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有75%的被访者选择了“婆媳、翁婿关系紧张”为家庭不幸福的因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