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正文

 我将四个儿女培养成了博士(11)
 2005年12月16日 10:21 《中国家长教子书》

  学习,需要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苦涩的,很难坚持,也难以取得好成绩。只有“乐在其中”,学习才有永不消失的内在动力。

  要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仅仅靠老师与家长的指点、说教,是难以奏效的,这需要孩子们的自我教育、自我寻找和自我体验。

  学习,还需要精力极度集中,要有“闹中求静”的本事。当然,这首先需要有顽强的毅力。

  然而,学习中的兴趣,能够帮助精力集中。兴致勃勃地学习,会使人乐此不疲;趣味横生的书籍,将令人爱不释手。

  依照我们的体会,对于孩子,无论是“学习兴趣”的培育,或者是“精力集中”的训练,都离不开博览群书,虽然它不是惟一的路。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被逼走上了这条“路”,即狠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集中精力”的培育,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当时乱得厉害,图书馆也关门了。不过,我家有一个好的条件,就是书多。因为我和我先生从走出校门开始工作,便一直教书,他教党史,我教哲学。工作需要我们多买书,看起来勾勾画画、写写眉批方便。我们的兴趣也使我们多买书,一看到好书,两人都喜欢,就要买。就是在我们生了四个孩子家中十分困难时,也都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买书了。

  日积月累,家中的书越来越多。记得一位朋友来家里玩,对我们说:“你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财产就是书。”前不久搬入新家时,搬运工说:“我们给许多人搬家,数你家书多,真累人!”

  书多,确有收拾或搬运起来“累人”的问题,但在当时可起了大作用。在一片混乱中,我们用书圈住了孩子,用书围起了一块小小的“平静乐土”。

  当时,我们找那些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整套整套的书介绍给他们阅读。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等;还有各种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至于最小的孩子,就买小人书给他们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大女儿10岁,大儿子7岁,小三、小四4岁。“文化大革命”中,孩子逐渐长大。

  开始是我们给他们选书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所读的课外书日益增多,兴趣也越来越浓,学会自己寻找书看了。有时感到家中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已经不再够用,就向小朋友们借,中央党校的图书馆开放后,又去图书馆借阅。

  孩子们读书相互影响。小弟弟看不懂的书,姐姐、哥哥看后讲给他们听。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甚至吃饭时,催几遍才肯将书放下。有时怕他们连续阅读时间太长,累坏眼睛,经常要催他们放下书,出去打球、锻炼。

  记得有一次小四问我们:“爸爸、妈妈,我看有的阿姨、叔叔打着、骂着让孩子学习,你们怎么总催我们出去玩,而不让我们看书?”爸爸说:“你们一连看得时间太长了,怕你们累坏了,眼睛也受不了,长大也得像爸爸一样戴眼镜。”我说:“你们出去运动运动,血液流通,回来后,书看得会更快、更好。”

  我们从孩子们经常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以及相互谈论的话题看得出来,孩子们对书之所以发生兴趣,不在于字面上,而在于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也不是在比谁多看了几本,而是注意每本书上的情节。

  他们或者是喜欢哪一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或者是喜欢哪一位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与豪情满怀的性格;或者是喜欢书上的名言,将其提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者喜欢哪一本书中曲曲折折的故事情节……

  当孩子们能一本书接着一本书看,并且精力异常集中时,就说明他们能够自觉地排除外面的干扰了。有时,小朋友叫他们出去玩,连叫几遍都听不到;我们要他们帮助做什么,他们放下书,一面做事情,一面还提出书上的问题,同我们一起研究。

  记得大儿子在读《星火燎原》六卷本的过程中,多次向我提到韦拔群。

  还在读第一卷时,他就说:“妈妈,在一篇《百色起义与红七军的建立》的文章中,谈到有一个壮族英雄名叫韦拔群。大革命失败后,各省共产党转入地下,可他在广西领导右江地区的群众,仍坚持着公开的武装斗争。真不简单!”

  他还多次向我提出问题:“韦拔群是怎么坚持公开斗争的?”“韦拔群在共产党里都做过什么领导?”“韦拔群怎么成长为英雄的?”看得出,他认为《星火燎原》对韦拔群写得不够,而还想知道得更多。

  我忽然想起中国的一句成语“按图索骥”。有这么一股劲想弄清一个人,或者关于他的故事,以及有关的历史,显然,这会为读书带来更大的兴趣。我高兴地告诉他:“等爸爸回来让他找一本写韦拔群的书给你看。”

  后来,我先生为孩子找了一本专门写韦拔群的书,书名就叫《韦拔群》。儿子看后,似乎满足了,从此,不再提有关韦拔群的问题。

  但这位英雄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里,他在默默地学习。有时他偶然冒出一句:“韦拔群是个足智多谋的英雄,会和敌人捉迷藏。”有时又说:“韦拔群真好,群众都喜欢,称他‘拔哥’,他是个真正的群众领袖。”

  这些都是在他读过《星火燎原》感到不满足,从爸爸继续指导他读的书中学习到的。记得我读《鲁迅全集》的时候,儿子小四每天看我乐滋滋地读鲁迅的书,也提出跟我一起读:“妈妈你读完先别还,你读一本我跟着读一本,然后再还。”

  我明明知道他读不懂,因为鲁迅作品含义深邃,儿子只有14岁,刚读初中,怎么能理解呢?可是又一想,反正“开卷有益”,让他早一点接触鲁迅的作品也好。

  于是,我读一卷,他接着读一卷。我读完十几卷,他随后也读完十几卷。我怀疑他是不是读懂了,有一次对他说:“你是不是一目十行、蹦蹦跳跳地读书啊?”他说:“妈妈,不是,那不是骗自己吗?”

  有时,我想试一试,就让他把看过的书合起来,我也把书合上,随便抽一篇文章,让他谈谈大意。他还真的能够说得上来。

  过去,他读《红旗飘飘》多卷本时,读得快,他爸爸也有些怀疑,曾抽问过他,答得同样很好。他的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令我们感到吃惊。

  小四读《鲁迅全集》的过程中,还经常同姐姐、哥哥、小朋友们讲起书中的故事与人物,对阿Q、祥林嫂、闰土津津乐道。不过,对鲁迅作品的深刻含义,他并不理解,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的企盼也只能是上面曾提到的那句话:“开卷有益。”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折腾,以及多年的“停课闹革命”,使孩子们少学许多课内知识,然而,由于我先生和我培养了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孩子们自觉自愿地用书筑起一块小天地,用书“圈起来”,与闹哄哄的大社会相对隔离起来,让孩子们读了不少好的课外书。

  与此同时,孩子们因爸爸当了“黑帮”,妈妈成了“反动组织红战团”的成员而带来的惆怅、郁闷、惊恐的心情,也逐渐缓解,慢慢地在我家能够听到孩子们谈论书上趣事而出现的欢声笑语了。

  当时,没有进入我的家、没有踏进这小块“乐土”的人,谁也看不到、也想像不出孩子们每人捧着一本书专心阅读的可爱形象,以及在孩子们把书放下时,各谈自己所看的书中的有趣情景与动人故事时,那种欢快心情,以及所发出的由衷的笑声。

  只有他们的爸爸、妈妈才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孩子们的这种情形,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

  我们所看到的是,自己亲手在我们的小家围起一块小小的“平静乐土”上,不断从“黄金屋”中走进又走出的“一小群”。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大女儿经过插队,已经20岁了,大儿子17岁,孪生弟兄小三、小四,也已14岁。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大女儿第一批考上大学,三个儿子高中一毕业,也都相继考取他们理想的大学。

  孩子们一个个顺利地通过高考,这首先要感谢他们所读过书的学校,在这里,那些令人尊敬的“园丁”们,为孩子们提供了校内所应掌握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也与我们煞费苦心为他们所筑造的那一小块“平静乐土”分不开。因为,十年的大量课外阅读,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关键字:家庭教育  母乳喂养  母爱  心理素质  爱情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12,0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