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正文

 我将四个儿女培养成了博士(14)
 2005年12月16日 10:21 《中国家长教子书》

  我们反复叮嘱孩子们:“你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的孩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反对“师道尊严”的闹剧中,他们始终在“尊师重教”。

  “师道尊严”,这是我国千百年教育成功的古训;“吾爱吾师”,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从孩子背起小书包,走进他心目中的圣殿——学校时起,在一生的长途中“处处”都离不开老师。

  有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难道孩子已从学校走向社会还离不开老师吗?”我讲的“处处”是指孩子从童年到成年,甚至终生,在他成才的道路上教师的有益的教诲、训诫、音容笑貌,都将始终与他相伴随。

  毛泽东1950年10月亲自写信给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请他对自己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校长和教员给予关照:“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朱德在建国后视察云南时,特别宴请自己在讲武堂时的老师。江泽民到美国纽约访问时,特别看望自己大学时的老师。以上都是很好的榜样。

  如果把社会比作有机体,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家庭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缩影。所以,幼儿在家庭中所接受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十分重要。当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与家庭相配合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社会毕竟是教育孩子的大课堂,学校是培养孩子的重要阵地。所以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环节,一定要密切配合。教师的辛苦劳动,理当得到尊重。

  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好的传统都被当做“四旧”砸烂了,特别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制造了“黄帅事件”,在少儿幼小的心灵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黄帅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为与班主任发生矛盾,由家长支持,于1973年10月21日,写信给《北京日报》社。

  在“四人帮”的指令下,《北京日报》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刊登了黄帅反对“师道尊严”的信和日记摘编,并加了编者按。编者按说:“这个12岁的小学生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教育革命中的一个大问题。”

  12月28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黄帅的信和日记,并加了类似的编者按。从此,在全国掀起反对“师道尊严”的浊流。许多教师遭批判,也搞乱了孩子们的思想。

  “黄帅究竟帅不帅?”当时,社会上的看法有歧义。不少报刊文章极力夸奖这位小姑娘,以及她的所谓“革命精神”。

  更多的人,特别是像我们这些终身执教的教师,认为学生爱戴和尊敬自己的老师,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对这种表彰和倡导,感到不可理解。

  从幼儿教育到成为硕士、博士,以及成长为受人尊敬的专家,都离不开自己的老师。如果没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就没有可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如果没有对老师诚挚的爱,和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理解与默契配合,成才便无从谈起。因为“严师出高徒”,受教育者必须懂得教育者的良苦用心。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调整孩子和老师的关系,特别是当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和指责,而孩子拒绝接受和产生对立情绪时,这种工作更是不可缺少。

  至于要排除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如“文化大革命”中轻蔑老师、对老师进行人格污辱等,作为家长应义正辞严地排除孩子心灵上的影响,以及告诫孩子不能介入这种不良行动。即使孩子们不懂那么多背景,也该这样教育。

  但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氛围下,这种属于人类社会正常良知范围的家庭教育,也必须小心从事,否则也许会突然祸从天降,得到像那位中关村小学老师一样的命运。

  当时,孩子们放学回来常常说:“今天上课有的学生在座位上往老师脸上扔粉笔头。”“有的孩子正上着课,突然跑到老师面前,坐在讲台桌上,弄得老师没法讲课。”“有的学生还在院子里,揪着老师的头发打。”……

  每当听到这种情况,我们心里都很难过。这不仅因为我们也是老师,同命相怜,使我们更为伤心的是感到“教育毁了”。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家中没有哪一个讲黄帅是对的,但还是担心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因此每听到他们讲述上面的情况或者类似情况时,总是严厉地追问:“你们都干了什么?”而且一个一个地问。

  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我们在上课,不能上课时就看书。”“那都是平时学习不好的孩子干的。”“一些孩子很坏,一些孩子发疯了。”“我们不干那种事情。”根据孩子们平时爱学习的表现,又听到孩子们这番诚挚的话,照理说可以放心了。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那种大批“师道尊严”“停课闹革命”的行动,以及对此大肆宣扬所刮起的恶风,还是让我们放心不下。

  于是,我们反复叮嘱孩子们:“你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不要参与他们的胡闹”,生活就像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地”,老师们是辛勤的“园丁”。果然,我们的孩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反对“师道尊严”的闹剧中,他们始终在“尊师重教”。

  “园丁”的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一旦扎根,对于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逻辑思考,以及处理具体问题,将受益终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关键字:家庭教育  母乳喂养  母爱  心理素质  爱情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12,0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