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正文

 我将四个儿女培养成了博士(18)
 2005年12月16日 10:21 《中国家长教子书》

  子女对我们补偿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一分播种,一分收获”,这一点是共同的。

  上面已经谈了许多家教的经验与教训,现在我想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集中回答一个问题,即父母一生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子女,是否只有付出和奉献而没有收获,或收获甚少?

  这个问题是来自现实的。我就亲耳听到过有的父母叹息:“养儿有什么用,除了累没别的。”这一般是属于工薪阶层、能够自养的父母。还有人想“养儿防老”,却失望地说:“他们对父母能够有多少照顾和赡养,连有病都来不了几次。”有抚养第三代负担的父母,不时说:“现在不是儿子养老子,而是老子养儿子的儿子。”有的独生子女,受四位祖辈和两位父母的娇惯,很难抚养,也不时听到老人的牢骚:“现在我们是当孝子贤孙了(即父母孝敬儿子,还要对孙子贤惠)。”

  这些心态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实中确有一些对父母不敬、不孝、不照顾、不赡养的子女,这自然要引起父母的痛苦、哀叹、伤心、牢骚以至落泪。这种不孝的子女应“改弦易辙”,对父母要爱、要照顾,要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

  然而,父母也应从多种角度来看待子女的“回报”问题,让心灵有一片广阔的乐土,那样就不会叹息与哀愁,而会感到夕阳无限好,甚至像有的人所说的“最美不过夕阳红”。

  父母应该看到只要你播下爱的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你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如果没有这一切,你得到的当然是两手空空。好的家教是播下良种并辛勤耕耘,从一定意义来说,“有播种才有收获”。

  但如果只满足把孩子喂饱、养肥、长高,变为一个大人,那么你得到的是“无花果”还是“有花果”就很难说了。良好的家教应当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是一致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家教,同社会教育一样,这三者不可偏废。有位大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三者缺一都会造成废品:如果“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兽人;只重视智育,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然而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病夫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

  做父母的如果能够与社会、学校紧密配合培养出这种全面发展的子女,不管他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成才还是没有成才,不管他出国深造还是没有出国,也不管他是否成为专家,都是了不起的成果,都该去笑迎丰收的果实。“行行出状元”,这是父母的重大历史功劳,是父母为社会做了“梦中都该笑醒”的好事。真不该在小事上、区区家务事上纠缠,去痛苦,去悲哀。

  “培养孩子难道就一点儿也不想自己吗?”我没有这种主张,这是不合乎天理人情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孩子长大对自己如何,感情如何,赡养如何,供给如何,等等,都是要考虑的。这是一种合理的“回报”需求。

  我就听到过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位知识女性,自己有工薪收入,能够很好自养,但因与老公离异后,她辛苦培养起的两个出国的儿子对她不好,就自杀了。这是多么强烈的“回报”!

  我觉得父母应从多方面考虑子女的“回报”,而不去就一点、一事钻牛角尖,这样会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孩子长大成人了,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回报”,问题是父母要敏锐,要看得到。

  比如:子女的成长、进步本身就会给我们远离孩子或孩子不在身边(包括患病期间)的“失落感”以补偿;孩子重人伦的忠孝之道会给我们洒下的心血与汗水以补偿;孩子给予我们的深挚亲情,是我们对子女至亲至爱的补偿;子女业绩的获得,是我们所付出的时间和生命的延续;孩子的健美,送给我们的再下一辈婴儿是对我们短暂的一生,以及未竟事业后继有人的补偿;另外,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相互交流,为我们提供了自己难以获得的新知识、新境界,又是另一种无穷无尽的补偿……

  子女对我们补偿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点是共同的。不论你或我,只要去仔细品味一下成功的家教所培养出的子女的一切,都会有一种希望挂满枝头、幸福结成硕果的人间难得的欢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关键字:家庭教育  母乳喂养  母爱  心理素质  爱情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12,0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