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宝贝儿,我们一起走进图画书》 > 正文
满页的小孩儿,只有半个大人。
为什么?
扉页上大部分孩子的目光集中在什么游戏上了?
读这本书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你要善于抓住书中的线索。
进入正文第一页后,扉页上的疑问,有了一部分答案。哦,原来孩子们注意的是踢毽子的游戏。
而那半个大人呢?这次干脆看不见了。这时出现了两棵树,树后面会有什么呢?目前看不出来,先放放,但是要随时注意。
西西已经坐好了,所有的孩子都在动,只有她坐好了。而她的好朋友,那个穿黄裙子、粉背心的孩子又在看什么?她的目光异常重要,是这页的线索呢,你要格外留神呀。
啊,她在看跳格子的那几个孩子,她很想参加,开始向那个方向跑了。
一翻页,果然,跳格子成了这页的主要游戏,黄裙子参与其中了。(我们就管西西的朋友叫黄裙子吧。)
再看这页上的三个男孩子在干什么。(这本图画书,每一页都透露了下一页的重要活动,你要善于发现。)
在投沙包。
没错,接下去的那页的中心游戏就是投沙包。(注意,黄裙子也参加了这个游戏。)
投沙包那页的左上角怎么出现了四根柱子呀?
翻到下一页,啊,原来这一页的主要游戏就在这四根柱子上:这四根柱子原来是秋千的一部分啊!孩子们在荡秋千。黄裙子正在秋千上玩。
啊,我注意到了,这一页右上角的小朋友在玩飞轮了。下页的中心游戏肯定是玩飞轮!
翻开下一页,果然,我猜对了!这页的右方空白处出现了一个抱着救生圈的女孩子。
下页肯定是游泳。
(啊,好玩儿吧。孩子的猜测和想象会在下一页得到印证。这让孩子多有成就感啊。)
用这个方法找下去吧,每一页都有下一页的线索,也都有上一页的答案。
而自始至终,西西都静静地坐在那儿呢。到了倒数第五个对开页,你发现了吗?树后面有人,树旁边有马扎。
倒数第二页,穿紫衣服的大人终于现身了,原来是一个画家叔叔。
这“动”与“静”对比的秘密,在图画书的结尾一目了然了:是画像的叔叔叫西西乖乖地坐在那里的,她可是叔叔的小模特呢。
《男孩与青蛙》也很生动地表现了孩子的动态。这部作品运用典型的图画语言再现了文字叙述的故事。本书的封面和封底也连成了一幅画——小男孩儿趴在青蛙的背上,他们正跃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小男孩儿遇见了一只青蛙。青蛙好大,好像巨人哦,小朋友真小哦。他们争着比划开了。
青蛙说:“我会蹲。”
小男孩儿说:“我也会蹲。”
青蛙说:“我会跳。”
小男孩儿说:“我也会跳。”
画面上他们又是蹲又是跳,还真卖力气呢。
青蛙说:“我有手。”
小男孩儿说:“我也有手。”
他们伸出了手。
青蛙说:“我有脚。”
小男孩儿说:“我也有脚。”
他们又都伸出了脚。
后面,他们开始比谁的眼睛亮,比谁的嘴巴大,比谁更会叫。
折腾了一溜儿,坏了。
青蛙说:“我终于找到你了!请跟我走吧。”
小男孩儿傻了。他被青蛙抓住了。
这本图画书简直就像舞台剧,几乎没有背景,仅有的一些背景也是很抽象的,这反而让读者更加注意画面上的动作了。而且,相信所有的小朋友都会跟着爸爸或妈妈的朗读声,像画里的小男孩儿一样伸手伸脚,动起来的。
会呼吸的图画书
图画书很像一个富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血脉流动,有自己的呼吸节奏。
如果一本图画书呼吸不均,忽而呼吸节奏过快,喘得透不过气,忽而呼吸节奏过于缓慢,那读者一定会读得浑身不舒服。如果图画书气韵和谐,吞吐畅快,就会让人看了觉得分外熨贴。就拿《看不见的马》来说吧,这是一部结合了中国水墨写意画和京剧片段而创作的图画书,气韵非常和谐。
《看不见的马》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中国式绘本。作者把古老的中国艺术——京剧和中国画相糅合,显现出自然、古朴、拙雅的风格。墨法与笔法的完美结合,人品与书品的交相辉映,把中国艺术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奥妙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绘本显然与欧美和日本的绘本大相径庭,读者对它的接受程度也尚不可知。但是,我想,让中国的孩子从小浸润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总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的古老艺术讲究虚实相生、知白守墨、阴阳调和、气象万千。这样的艺术风范让西洋画家自叹不如。中国画的章法之美在于运实为虚、实处透灵、以虚为美、笔断意连。一部作品,有笔、有意、有势、有境,方能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意趣、情致也蕴含其中。
我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书法家,无法在墨法的浓淡枯润中宣泄心性情怀。但是,我80岁的母亲和父亲每天写书法、画水墨,黑白之间,我可以看出他们老年的淡定自若、中年的壮怀激烈和青年的意气风发。
中国艺术讲究以“实”和“黑”绘形,以“虚”和“白”来传神。能否看到其中的奥妙,那全靠观赏者的修养了。《看不见的马》画面简洁、干净,一方面,无页不见马;另一方面,马却从不完全现身纸上。你细看,画中有留白,白中有马、有船、有艄公⋯⋯而它们并不见诸笔端。孩子们可以去捕捉想象中的马和船,也可以真的去填补画家没有画出的精髓。
《看不见的马》像所有的中国绘画一样,给欣赏者留下了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的节奏舒缓自如,宛若闲庭散步;它的呼吸畅达而轻松,透彻地表达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哲学。
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匹看不见的马,策马扬鞭、风驰电掣无疑是痛快淋漓的,但我更想让心中的马儿慢些走。因为无论快慢,我们都会到达目的地,而沿途的风景是否能看见,就因人而异了。
见过这本书的作者熊亮的人都觉得熊亮和他笔下的关公长得很像,只不过面色没有关公那么红润。我个人认为,熊亮在《看不见的马》中,其实并不是在画自己。他的作品总是在传达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一种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独得于心的生命感悟。所以,他的笔墨气韵之中有自己的影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画是非常精妙的,我们的图画书不一定要照搬欧美和日本的模式。我们有自己的欣赏习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图画书的节奏的表现方式,与图画书绘者的人生态度有着很大关联,更蕴含了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更讲究中庸的生活态度。因此,表现我们中国人性情的图画书,其节奏会更加稳健。
墨法里,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什么是黑?什么是白?有什么定法?又有什么标准呢?写实故事也好,空虚想象也好,人文情怀也好,百科知识也好,图画书带给我们的不都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吗?如果孩子们和父母们能在水墨流润中感受一种中国式的气韵和情趣,那就太好了。
许多原创图画书在韵律与节奏上都很耐人寻味。
《你是我的天使》讲的是一个女儿和妈妈捉迷藏的故事,无微不至的母爱随时都伴在女儿的左右,无论女儿变成什么,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这本书的节奏流畅自如,我们阅读起来会觉得很有趣味。
我也很喜欢《团圆》这本图画书,朱成梁老师在构图上设置了一些间歇,显得从容和舒畅。他是用一幅跨页的大图开始故事的,但是,他没有页页都画大图,而是让图画书像人的呼吸一样,一张一弛的。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幅幅图画像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流畅地播放着,从容不迫地带领我们进到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中。这种平稳的故事推进方式营造了小镇上特有的平和氛围,烘托出了作品的内在气韵。
《宝儿》讲的是聊斋故事。这本书的律动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蔡皋老师在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黑色。黑色在中国人眼中显得深不可测,但聊斋故事是神怪故事,这样,故事内涵与颜色就十分吻合了。可是,在这样一本以黑色调为主的图画书中,如果阴重阳缺,读者该有多么压抑呀!但画家把一阴一阳的画面拼接得恰到好处,让读者自然吐纳,没有紧迫和幽闭之感。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就可以随着画面的节奏感更好地把握阅读的停顿与声调,让故事显得更加跌宕起伏。